鲁迅《药》的主题思想汇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0:35: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五、主题思想

鲁迅的《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的一篇重要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与特异的艺术构 思,使这篇作品成为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典范。鲁迅曾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 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这是鲁迅当初构思这篇小说的主旨,也可以 说是作品的基本主题。 它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 在揭露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 热 情赞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的同时, 着重对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 进行了深刻的 批判和贫苦群众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疾, 表示了深切的悲愤, 提出了必须 唤起群众的觉悟,才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问题。

《药》的思想内容,可进一步分析如下: 1. 反映迷信思想对人们的毒害

当时人们普遍受到迷信思想的毒害,华老栓就是迷信落后群众的代表。他不惜掏出辛辛苦 苦钻来的钱买人血馒头,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 ,仿佛“得了 神通 ...... 跨步格外高远” ,这可看出他的迷信落后。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被处决时; 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后, “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 情, 都以置之度外。 ” 他根本不会想到, 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 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 ,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 福。 ”正因为他的迷信,把希望和幸福全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才导致华小栓延误医治而死的 悲惨结局,难怪鲁迅常说:“迷信是一把无形的杀人刀。 ”

2. 揭示当时群众愚昧无知、麻木、不觉性的国民性弱点

小说描写夏瑜无法实现他的救治中国的愿望,反而落得被杀身死、连血也被人当药吃了的 悲剧,归根究底是由于他周围的国人身上存在着愚昧、麻木、因循守旧、疾视革新、凶残地排挤 压迫先觉者等国民性痼疾。

华老栓是极端愚昧、麻木、不觉悟的,他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当他买“药”后回到茶 馆,还提着大茶壶, “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不 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 者的被杀, 竟无动于衷, 也没有同情, 更没有丝毫愤怒。 作者借此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愚昧、 麻木, 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小说中所出现的群众也都是愚昧、麻木的一群。小说第二节所写的夏瑜被处决时围观的群 众,那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客” ;还有 在茶馆里倾听康大叔议论夏瑜的“坐客” ,实际上都是麻木落后的华老栓们。当康大叔说道夏瑜 宣传革命,大骂夏瑜“贱骨头打不怕” ,遭到阿义毒打反而可怜阿义时,把话说得多么清楚,但 花白胡子却没有听懂,以为是阿义说夏瑜可怜呢!经过卡大叔解释后,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 有些板滞, 话也停顿了。 ” 说明他们还是听不懂。 过了一会, 有的才恍然大悟, 过了较长的时间, 有的才“领会”这话的意思。但事实上由于他们的愚昧,使他们无法理解夏瑜的精神境界,所以 不论是老的小的都“恍然大悟似的”肯定夏瑜是“发了疯了” 。当大家认定夏瑜是“发疯”后,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 ”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麻木啊!

所以鲁迅在《药》中通过华老栓及群众来揭示当时广大群众的愚昧无知、麻木而不知觉悟 的社会现实,这正是长期封建统治下的国民性痼疾。

3. 抨击封建统治阶层的罪恶残酷与愚昧与愚民政策

`鲁迅通过《药》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他们不但残酷地镇压革命党人,杀害像 夏瑜这样的革命志士, 还长期推行愚民政策, 人民在封建统治的长期愚弄和毒害下, 变得愚昧无 知、麻木而不觉醒。

精神上的愚昧、麻木使华老栓无法摆脱厄运,他耗尽钱财买来的“药”最终仍治不好华小 栓的病,而群众的愚昧则促成了夏瑜的悲剧,他一心想拯救民族、振兴国家,但当他说“这大清 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时,却被人打了两巴掌, 最后在不被群众了解的情况下被杀害了。夏瑜是被 封建统治者以屠刀直接杀害的, 而华小栓则是被统治者

的思想屠刀间接杀害的。 鲁迅通过这一残 酷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再以夏三爷来说,康大叔称他为“乖角儿” 。他主动告密,是怕受连累,满门抄斩,他的狠 毒并非出于对夏瑜的仇恨, 而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小说集中刻画了他显现的奴性, 充分 地说明了封建统治阶层的愚民政策与镇压行动的成功。

此外,小说描述了刽子手屠杀革命志士,还用烈士的鲜血去诈骗洋钱,而贪婪的牢头阿义 毒打烈士,还把他的衣服剥下据为己有,更进一步揭露了统治阶层的丑恶。

4. 揭示没有唤醒群众、脱离群众是导致革命失败的原因

革命者夏瑜在当时的社会的处境是极其孤立的,他不惜为革命牺牲自己,推翻满清以拯救 广大的群众,可是他所流的血,并没有在群众间激起应有的反应,也没有惊醒精神麻木的群众。

出卖他的性命的夏三爷、用他的血来牟利的刽子手以及要从他身上榨取最后一滴油水的阿 义自不必说了, 而其他国人又何尝是理解、 支持他呢?当他在丁字街上蒙难时, 竟有那么多的国 人赶来, 麻木而又饶有兴味地围观鉴赏他的被杀示众的盛举。 而这时, 华氏一家正等着用他的血 来治病,并且终于把他为革命、为国人所流的血吃了。他牺牲后, 竟被茶馆里形形色色的国人所 奚落和嘲骂, 认为他 “发疯” ; 而他的母亲也不理解儿子牺牲的意义, 反而受传统和舆论的束缚, 为儿子的被杀感到羞愧,一再说“冤枉”和“可怜” 。这说明了这些群众对于夏瑜、对于革命, 不是漠不关心,把革命者的牺牲当作可以观赏或享用的材料,就是敌视革命, 咒骂革命者, 或者 是吃人血,又或者是想从革命者身上榨出油水来。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 骗钱财的资本, 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 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 可见夏瑜在国人中 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知音, 他与国人之间有着难以相通的隔膜, 他的鲜血就是如此寂寞地洒在丁字 街口了。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是由于群众不理解革命、不支持革命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