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12 2:11: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达标测试试题(含
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2.《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火了之后,为拍第二部,摄制组来到大西北,想以北方培植最早的农作物为主要食材来做一种粥,你会给他推荐 A.水稻 B.高粱 C.玉米 D.粟
3.某一学生去参观一处原始居民遗址,他在遗址及遗址内的博物馆里看到了如下展览品。依据材料判断,当时这里生活的人们
①不再进行狩猎和采集 ②制造陶器,饲养家畜 ③用铁器牛耕地,种植水稻 ④从事农业,定居生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某同学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彩陶”等。请你判断此文化遗址是
1 / 4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达标测试试题(含
答案)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约7000年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你能够体验到的是 A.用石器农耕,用陶器煮小米饭 B.养家畜家禽,制作彩陶 C.住防潮木房,用大米做饭 D.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避风御寒
6.原始人从住山洞到自己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
B.人们认识到住房子比住山洞舒适
C.生产力发展了,人们学会了农耕,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D.随着人口的增加,山洞不够住了
7.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9.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了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A.半坡居民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北京人
10.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
2 / 4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达标测试试题(含
答案)
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A.半坡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从完整谷粒外形看,属于栽培的籼稻稻谷,距今(2019年)6700~6900年,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这些遗物分布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说明这时有丰富的粮食储存物。
材料二 在半坡遗址中也发现有谷物的皮壳,是比较耐旱的粟的皮壳。关于粟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于埃及或印度。但许多学者认为后两种说法缺乏考古证据。墨西哥和欧洲虽有粟的发现,但年代均较中国晚。 (1)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水稻和粟的种植会引发原始居民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半坡博物馆是于1957年建成的我国第一个遗址博物馆,包括遗址保护大厅、陶窑遗址室和两个文物陈列室。前些年,《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氏族村破败不堪,半坡博物馆经营惨淡》。文章指出,如今的氏族村已经破败不堪,很少有人游览,展馆破旧不堪,甚至出现局部坍塌现象。展览文物的博物馆自己也变成了“文物”。
材料二 2006年6月12日晚,我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新的遗址保护大厅正式揭开神秘面纱。与原保护大厅相比,新保护大厅加宽了参观通道,增设了辅助展厅,扩大了建筑面积;增厚了围护墙体和改变了屋面结构,增强了保温隔热性能,更有利于遗址保护。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半坡遗址博物馆,如果你是半坡博物馆负责人,你会考虑在遗址保护大厅、陶窑遗址室里展出有关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哪些遗物?
(2)为了改变游客稀少的情况,你会策划哪些表演、游戏项目再现当时半坡人的生活? (3)材料二中半坡博物馆新的遗址保护大厅建成,为了扩大宣传,请你帮他们设计一条宣传语吧。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