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音史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11:05: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听辩题: 1、《回声》拉絮斯 2、《马尔切利教皇弥撒曲》帕勒斯特里那 3、《你与世长辞》蒙特威尔第 4、《狄多的咏叹调》(狄多与埃涅阿斯)普塞尔 5、《E大调钢琴奏鸣曲》D·斯卡拉蒂 6、《春》维瓦尔第 7、《莫尼卡小姐》F﹒库普兰 8、《水上音乐》亨德尔 9、《加沃特舞曲》巴赫 10、《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巴赫

名词解释:

答:指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五度和八度旋律的简单复调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九世纪。包括平行奥尔加农,反向奥尔加农,自由奥尔加农,花唱奥尔加农等。 2、经文歌

答:13世后半叶最流行的复调体裁是经文歌。它是从巴黎圣母院复调音乐中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段落一克劳苏拉派生而来的。在那里原来无词的上方声部在加上新的歌词后,便被称作经文歌。最典型的经文歌有三个声部,上方两声部可以各自采用世俗内容的歌词。 3、巴黎圣母院乐派

答:12、13世纪法国巴黎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巴黎圣母院的修士和一些二流、三流的作曲者成为复调音乐创作的中心,因而音乐史上将他们称为圣母院乐派。圣母院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是莱奥南和佩罗坦。 4、法——弗兰德乐派

答:佛兰德乐派是继勃艮第乐派之后的又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乐派,它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中叶的佛兰德地区,这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历史上的地区,包括法国北部的一部分、比利时西部和尼德兰(荷兰)沿北海的西南部地区。佛兰德乐派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时间持续较久的乐派,涌现了较为众多的作曲家,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克雷赫特、若斯堪和拉絮斯等人。 5、协奏曲

答:是巴洛克时期产生的大型合奏体裁,可以用音乐来体现竞争和合作。它有两种样式:一种叫大协奏曲,把乐队分成两组人多的一组称“辅奏”,人多的一组称“主奏”,两者相互交替和重叠,产生丰富的音响;另一种叫独奏协奏曲,即突出一件乐器独奏,其余乐器组成乐队伴奏。 6、尚松

答:尚松是流行于法国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世俗音乐体裁,歌词多采用口语化的短诗节诗歌,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采用复调风格写成,由于各声部所唱的歌词一样,所以节奏完全一致,形成了声部纵向节奏划一得主调织体。 7、康塔塔

答: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是单声音乐风格的产物,规模比清唱剧小,是室内音乐,有对唱、合唱,分宣叙调和咏叹调,没有服装和布景最后逐步变为一种大型的声乐体裁。内容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 8、清唱剧

答:清唱剧是十七世纪产生在意大利的一种声乐体裁。它采用宗教题材,歌词是拉丁文或

意大利文的;它不需要舞台表演,情节由一个叙述者进行描述;它通常分为两大部分,用一段布道把它们分开;它的风格和歌剧很接近,除了宣叙调、咏叹调和乐队部分,合唱在其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9、通奏低音

答:巴罗克时期音乐重要特征,织体是一个严格的低声部和一个华丽的高声部加上不太突出的和声,记谱法由记写下来的高声部和带有数字标记的低声部构成。

简答题:

1、简述中世纪时期记谱法的演进。

答:记谱法的发展在音乐史中的非常重要的。从中世纪开始人们便开始尝试用文字、符号来标记音乐。纽姆谱大约产生于8世纪,在9世纪得到普遍应用。当时,为了帮助圣咏的记忆,人们在歌词的上方写下一些简单的记号,以指示声调的变化,能表示旋律的大致走向和基本轮廓,但无法标记具体的音高。

后来,又出现了一线谱、二线谱。在二线谱的基础上改进形成了四线谱,四线谱是由音乐理论家本笃修道院的规多所提出的,他在线谱记谱法上的贡献极其重要。

13世纪下半叶由教士弗朗科提出的有量记谱法,它更为完善。它表明单个音符之间时值比例,有四种音符(都是黑色的):倍长、长、短、倍短。到14、15世纪,音符的时值逐渐朝细分的方向发展。

2、14世纪的“新艺术”提现了哪些新的音乐创作风格? 答:(1)记谱法有了新的发展,音符时值增多,由过去的三种扩大到五种。(2)音符时值既可运用二分法,也可运用三分法,音乐在节奏和节拍上有了更多的变化。(3)“新艺术”经文歌经常运用“等节奏”的手法。(4)这个时期的音乐有了一种新的和声感,出现14世纪的终止式和“伪音”。(5)复调手法开始在世俗歌曲中被运用,并产生了一些新的体裁。 3、中世纪有欧洲哪些世俗音乐体裁?

答:中世纪扎根于宗教圣咏的礼拜复调音乐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与此同时,非礼仪性的单声部世俗音乐也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拉丁歌曲是以拉丁语诗歌为歌词的歌曲,它是现存最古老的世俗音乐。它有单声部孔杜克图斯和戈利亚德歌曲两种形式。 12世纪法国、德国、意大利等都开始产生各自的世俗歌曲。法国游吟诗人吟唱的爱情诗歌;德国恋诗歌手唱的向他心上的贵妇人效忠的诗歌;还有意大利的猎歌、牧歌和巴拉塔。 4、蒙特威尔第创作了哪些歌剧作品,对歌剧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答:他创作的歌剧有《奥菲欧》、《阿里安娜》、《波佩阿的封后记》等。蒙特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的奠基者,他首创激情风格,强调旋律的表情作用;扩大乐队编制,首创震音、拨弦等演奏手法;广泛使用不协和音和不作预备的七和弦;转调自由。其早期歌剧《奥菲欧》和《阿里安娜》均取材于神话故事,1642年创作的《波佩阿的加冕》是最早采用历史题材的歌剧,作品以宣叙调为中心,自由运用各种类型的咏叹调,开创了意大利歌剧的新纪元。 5、简述巴罗克时期键盘音乐的发展。

答:管风琴在巴罗克时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巴罗克晚期,德国成为管风琴创作的一个中心,德国北部的作曲家为路德教会仪式创作了大量管风琴曲,其中以托卡塔、赋格曲和根据众赞歌改编的乐曲(主要包括众赞歌前奏曲、众赞歌幻想曲、众赞歌变奏曲等)为主。

古钢琴在巴罗克时期成为一种重要独奏乐器,其中音量较大的羽管键琴更为常用。古钢琴的主要体裁有组曲、变奏曲、奏鸣曲。创作组曲的最重要的作曲家是法国的大库普兰,著有四卷羽管键琴组曲和《羽管键琴演奏艺术》。值得一提的还有德国的约翰·库瑙,他是第

一个创作键盘独奏奏鸣曲的人。

6、简述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和协奏曲。

答:奏鸣曲:按功能可分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两类,按织体可分为三重奏鸣曲和独奏奏鸣曲两类。教堂奏鸣曲由比较严肃的乐章组成,没有舞曲的因素,通常有四个乐章,速度的顺序是慢—快—慢—快,第二乐章常用赋格式的模仿手法。室内奏鸣曲是由舞曲构成的组曲,通常包括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四种核心舞曲。三重奏鸣曲是为两个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独奏奏鸣曲是为一个乐器(通常是小提琴)和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科雷利是创作巴罗克小提琴奏鸣曲的重要作曲家。

协奏曲:主要有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两大类。大协奏曲是用一个独奏者的小组和一个较大的乐队相抗衡,乐队通常由弦乐器组成。独奏协奏曲是用一个单独的独奏者和乐队相抗衡,是协奏曲发展到最后并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形式。科雷利在罗马完成了他最初的大协奏曲,对后来很多作曲家产生了影响,亨德尔和巴赫把大协奏曲的创作推向了最后的高峰。最早开始写作独奏协奏曲的是托雷利,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八号确立了晚期巴罗克协奏曲的一些规范,如采用三个乐章的格式,两个快板乐章都使用回归曲式。维瓦尔第在托雷利式协奏曲基础上继续发展,创作了500多首协奏曲。

2.论述9世纪至13世纪复调音乐的早期发展

答:9世纪末,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音乐体裁,它的特点是在原格里高利圣咏旋律下方或上方派生出另一个声部,从而形成二声部的歌调,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它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

11世纪出现更为自由的奥尔加农,旋律进行有平行,斜行,后期对位声部的反向、斜向增多,出现了声部交错。

12世纪初,奥尔加农产生新的变化,附加的奥尔加农声部从下方移到上方,并逐渐向华丽、流动性、装饰性发展,从而形成华丽奥尔加农。

由于复调音乐出现的要求,多声部在一起结合就需要明确的节奏步调来控制。11、12世纪,形成了一套节奏模式——六种节奏型。旋律按照有量的节奏来演唱,就产生了新的复调形式(风格)——第斯康特。

复调孔杜克图斯。它的特点在于定旋律声部不象奥尔加农、第斯康特使用圣咏曲调,而是由作曲者自己创作的,并且有灵活的节奏组织。

追溯经文歌的产生要从克劳苏拉说起。克劳苏拉实际上就是华丽奥尔加农中以第斯康特风格写成的圣咏复调段落。后来克劳苏拉从奥尔加农分离独立出来,并且为上方声部添加新的拉丁文歌词或法文歌词,加上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成为了经文歌。

12、13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主要来自法国,尤其是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以圣母院作曲家莱奥南和佩罗坦为代表。

2、论述巴洛克时期歌剧在意大利的产生及其发展。

答:歌剧产生于意大利,确切地说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在佛罗伦萨有一个称为“卡梅拉塔”(意为沙龙)的社团,由许多作家、画家和音乐家等组成。这些人都是人文主义者,在音乐上崇古,希望回复古希腊的戏剧艺术,他们确立出一种为歌词谱曲的方法:一种用音乐讲话的歌唱方式,说与唱结合,产生了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作品《达芙妮》,由作曲家佩里和诗人里努契尼合作,但如今它已失传。之后,没过多久,又完成了一部作品《优丽迪茜》,佩里和卡契尼作曲,里努契尼作剧,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歌剧。

作为教皇的所在地罗马,早期歌剧创作不多。1600年卡瓦里埃利的宗教道德剧《关于灵魂和肉体的戏剧》在罗马上演。由于这部作品的内容宣扬了宗教的理念,因此得以在罗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