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9:06: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河南省南阳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将正确序号涂在机读卡上)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 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 早的古人类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根据下列图片推断出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

A.化石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B.北京人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D.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了

C.北京人靠采集、狩猎为生,过群居生活

3.右图的房屋类型在以下哪一地区分布最广泛 ( ) A.珠江流域 C.淮河流域

B.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下列遗址中,可为这一结论提供证据的是 ( ) A.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遗址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下列选项中与水稻有关的是 ( ) A.元谋人遗址 C.半坡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远古时代的传说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两个部落。这两个部落的首领是 ( ) A.黄帝、炎帝

B.黄帝、蚩尤

C.舜和禹

D.尧和舜

7.歌曲《中华好儿孙》展现了中华男儿的精气神,其中“俯首的神农,为民谋幸福”中“神农” 是指 (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8.“我让、我也让、我想让、不许让”这句话形象地体现了我国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所发生的变化。 这里“不许让”指的是哪一人物开创了世袭制的先河 ( )

A.尧 B.启 C.禹 D.桀

9.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都城才稳定下来,定都二百多年,创造 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 ) A.商汤

B.桀

C.盘庚

D.商纣王

10.“烽火戏诸侯”是大家所熟悉的成语故事。当时诸侯们之所以能如约前往的原因是 ( )

A.想借机见见周王

B.诸侯想去都城求得封赐

D.分封制中规定了诸侯有保卫王室的义务

C.诸侯为了讨好周王

11.我国古代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鼎高 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这件巨大的青铜器制造于 (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2.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龙骨”上刻有明显“符号”的人,并断定为商代的文 字,使蒙尘三千多年的“符号”免于湮没。这种“符号”应是 ( )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13.周顷王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向鲁国要钱才安葬了襄王, 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二月了。这个故事说明 ( ) A.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B.鲁国比较尊重周天子 D.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C.周天子平时比较注重节俭

14.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 A.吴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

15.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年至前46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 前463年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6.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措施对下列哪几类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17.右图所示的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该工程主要灌溉了 ( ) A.成都平原

B.华北平原 C.关中平原 D.东北平原

18.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中说道:“商鞅变法,并不是变出一个原 子弹,也不是物质上的改革,而是制度的、社会的、教育文化的,基本上的改变,他成功了。” 其中“制度”发生改变指的是 ( ) A.原始社会变成奴隶社会

B.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变成资本主义社会

19.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 ) A.私学的兴盛 C.社会大变革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D.士人的解放

20.有思想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有思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下列名言能反映我国古代 儒家思想的是 ( ) A.治世不一道,便国法古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C.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二、非选择题(共30分,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21.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 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左传》

⑴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的哪一制度的特点和原则?请举出两例 这一制度的践行者。(2分)

⑵材料一中“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说明了在我国沿袭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的开始?这一制度开 始于哪一历史人物?(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