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模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1:03: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内容提要】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对其发展现状做了基本估计和全面分析,认为它取得了七个方面的重要进展;从科学化、信息化、络化、自动化、实业化、国际化等六个方面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摘 要 题】专题探讨

【关 键 词】文献计量学/发展阶段/现状/趋势

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1964年,张琪玉、王恩光分别在《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第5期上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但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传播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实际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已成为图书情报与科学评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1 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编制了表1(不含港、澳、台的文献数)。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表1 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分期统计表 附图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篇,比上一时期增长%;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

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从表1来看,1988-20XX年发表的论著数大幅上升,总数达到2032件,年均文献量为件,是发展初期阶段的倍。这些都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专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 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并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根据统计资料,我们编制了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20XX年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论文发表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表2 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附图

*含《世界图书》核心期刊测定专辑中的论文 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