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9:52: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观《下鲁城》浅析戏曲艺术中和之美
作者:马嵩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2期
摘 要:京剧剧目《下鲁城》是一出成功的、优秀的新编历史戏。通过京剧新编剧目《下鲁城》初步分析戏曲艺术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下鲁城 儒家思想 中和之美 [中图分类号]:I20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130-01
世界三大艺术体系中,以梅兰芳先生为代表的戏曲表演艺术体系是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中华民族的人文学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生活、事物的美与丑,善与恶在源源不断地传承中不断进行总结,最终以美的文学而称。中国的艺术是将文学进行提炼使之艺术化处理而形成以虚写实为主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则是通过四功五法,包括“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为表演基础,进行歌舞化表演来深刻体现中国文学精神的一种表演艺术。中国戏曲艺术将诗歌、绘画、舞蹈、雕塑、设计、音乐等多种艺术领域融合在一起,化为己有,这为戏曲艺术增添了奇光异彩,更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这既是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
中国的文化有三大渊源:“儒、道、士”。其中儒、道产生于先秦。中国的文化就是“儒家文化教育”。从古代至今,一直是以孔子“仁”的美学思想为核心,所谓“仁者爱人”,“仁”是孔子关于人生、社会的最高理想,是孔子美学的核心范畴。在京剧新编历史戏《下鲁城》一剧中,他的思想主题就是突出儒家文化,着重体现“以仁治国”的思想。对于传统礼乐的反思:第一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第二是至于道、据德于,依于仁、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该剧的情节以楚汉相争为背景,讲述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互争斗历经很长一段时间,胜负终已分晓,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团团围住,项羽最终自刎乌江,汉军征服了江东一代,楚地望风请降。唯有霸王项羽生前的封邑 鲁城,以弹丸之地坚守拒降。满城义烈军民,在项羽的叔父、楚将项伯率领下,誓与孤城共存亡,无有一人献城投敌,弃城而去。汉营之中,诸将皆主张兴师讨伐。军师张良、刘邦之妻吕雉则劝说刘邦顾念一城生灵及项伯恩谊,勿要轻动干戈。刘邦遂与张良、樊哙化装为商贩,混进城内,亲自打探鲁城军情。进了鲁城,他们惊讶地发现,尽管大敌当前,军民们却从容不迫,礼仪如常,相敬如宾,全无末日将至的恐慌之现象。而鲁城父老在危难关头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威武不屈、诚实不欺,也深深打动了他们。交战之日,鲁城军民抱着必死的的决心严阵以待。却见烟尘滚滚,汉军缟素而来,旗门开处,刘邦率众文臣武将,簇拥环护着西楚霸王项羽的棺椁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编历史剧《下鲁城》第三场,刘邦肩挑货担、张良扮作马马虎虎的鞋贩、樊将军重操旧业把肉贩为探鲁城,三人各自重操旧业。当进入鲁城,鲁城的当差之人盘问、交流言语间透露出了鲁城人的秉性端正。刘邦的唱词中对于受过儒家思想的鲁城人的人品有了明确的感受。当三人进到鲁城内的时候,这时舞台上所展现给观众的画面是一片和谐景象。虽然刘邦要攻打鲁城,但鲁城内老老少少生活安泰,孩子们,在诵读《论语》,大人们见面相互恭敬的作揖。然是进入鲁城后的第一个开场,却一下将齐鲁人民的生活表现得如此真实,突出了儒家文化对人民思想得熏陶,深化了人文思想对一个国家的影响,表现了礼仪之邦、诗礼之邦那浓重的和谐观。里仁为美,古代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街坊邻里相互友爱。孔子认为:凡是美的社会性事物,都必须是善的。在这一剧目中以重善为题材,产生的意义,反映善的思想。剧中表现了项伯“以仁治国”。感觉到了自己妇人之仁,是亡命之根本原因。反之在美学角度看,通过鲁城人民的和谐生活,将刘邦这一历史上霸主的形象进行“仁”性的挖掘。“以仁治国”是刘邦通过齐鲁人民生活的景象所做出的深刻感悟,也是此剧要突出主题思想。 这一场中有表现项伯对自己的评价“妇人之仁”是亡命之根本原因,对立表现得是刘邦作为强国之君所感受到的“以仁治国”。我个人认为这种对立面即是对历史上对社会事物中庸的审美评价的体现。最终《下鲁城》一剧是以“化帛”作为结局。“天下有大义,威武不能屈,愿将诚心细干帛”。项伯对刘邦射三箭,采用的就是写意的表演形式。第一箭是射落刘邦的楚军旗,表现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化干戈为玉帛;第二箭是射落刘邦的御冠;第三箭是射到刘邦的身体,是无头之箭。以箭射身当做刘邦被杀。最终是“仁”战胜了人性的恶。“仁德化苍生”作为此剧的结局,和开始形成了前后呼应。
结合艺术所谈,中庸之美、中和之美就是中国艺术的主要风格。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要反映生活,从古至今,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团结友善,和谐生活,所以艺术题材要以和谐之美为主要表现趋势,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审美兴趣和审美习惯,这就是中国艺术真实审美的趋向。 参考文献:
[1]宋俊华. 论戏曲生态——关于戏曲研究方法的思考[J]. 中文自学指导, 2008, (04) . [2] 李宏图. 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J]. 浙江学刊, 2004, (01) . [3] 王军科. 浅谈戏曲艺术中美的追求[J]. 魅力中国, 2008, (09) . [4] 张法. 中国现代性以来思想史上的五大观念[J]. 学术月刊, 2008, (06) . [5] 刘珺. 中国戏曲传播方式与艺术形态的流变[J]. 戏曲艺术, 2009, (04) .
[6] 刘祯. 消长与共:中国戏曲理论学术与戏曲发展关系论纲[J]. 戏曲艺术, 2007,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