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9 7:27: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A.学生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之间的矛盾 B.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的矛盾

C.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D.德育要求同学生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E.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19、道德教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 ABDE )。 A. 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B. 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C.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道德教育 D. 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E. 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20、在学校德育中还可能有一些偶发因素制约着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这些因素包括( ABCDE )

A. 社会巨变的突然发生 B.家庭破裂 C.父母离异 D. 个人的意外事件 E. 亲人死亡

21、本教材认为道德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BCD )。 A. 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学科开设?

B.如果作为一门学科开设,它的主要内容与方式是什么? C.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它的特点何在? D.道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E.道德教育内容如何设计与安排?

22、美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 ABCE )。 A.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B.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

C.提高学生进行决策与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 D.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E.向学生传授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23、威尔逊等人除了对道德理性能力培养高度重视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的主张,包括( ABCDE )。

A.主张在学校管理上让学生民主参与 B.主张直接的道德教育

C.主张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设置 D.赞同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E.主张在学校组织结构上形成“传统的家庭模式”。 24、美国纽曼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环境能力”,具体包括( ABC )。 A.实质性的能力如画画、建房等 B.人际关系能力 C.公民行动能力

D.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能力 E.制定政策目标能力

25、英国的一项学生道德生活实际与需要的调查表明,学生所期望的成人行为是:( ABCDE )。

A.允许自由 B.帮助解决困难 C.理解

D.倾听意见 E.有幽默感

26、到目前为止关于道德教育学科的( ACDE )等仍然在研讨之中。 A.性质 B. 政治化 C.师资的特殊性 D.存在的合理性 E.内容

27、麦克费尔等人编写了“体谅”理论的道德教育教材,主要包括( DE )。 A.《母育学校》 B. 《爱弥尔》 C. 《教育漫话》 D.《起跑线》 E.《生命线》 第28题答案:ABCDE。

29、美国休格和麦克德莫特等人的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 ABCDE )等。

A.抑郁 B.敌对 C.富于破坏性 D.易激怒 E.孤独

30、威尔逊认为, 一个受过道德教育的人应当包括( ABCDE )等品质。 A.关心他人利益 B.体察他人情感

C.具有合乎逻辑的道德事实知识 D.具有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技能的能力 E.具有迁移能力与道德信念

三、判断题:请在你认为对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认为错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不需要改错。

1、本教材对德育的定义是: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的提升的教育活动。(对 ) 2、德育不是从教育学科群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教育理论形态。( 错 )

3、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它主要反映对德育的应然和必须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 对 )

4、德育原理不是作为整合诸多德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形态。( 错 ) 5、德育概念是中国大陆德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论争的一大“有中国特色”的问题。( 对 ) 6、所谓“望多”意指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 错 )

7、古代学校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错 )

8、道德教育如果不与政治、思想、法律等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在逻辑和实施上都是不可思议的。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德育概念没有外延上的边际。( 对 ) 9、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德育都不仅仅只道德教育。( 错 )

10、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观点,对德育何以可能考虑不足。( 对 )

11、美国伦理学家约瑟夫.弗莱彻认为:“其他一切律法、准则、原则、典范和规范,毫无例外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它们在某一境遇下恰好符合爱时,它们才是正当的。”( 对 ) 12、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从来就没有将圣人人格的养成为最终目的。( 错 ) 13、近代教育史上持个人本位的德育理论很多,代表人物有法国涂尔干和德国家凯兴斯泰纳等人。( 错 )

14、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与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错 ) 15、当代德国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朴素道德”。( 对 ) 16、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 错 )

1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极少能理解超过其所属阶段一个以上的信息。( 对 ) 18、德育目的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错 ) 19、德育目的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对 )

20、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之主要特点并不是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错 ) 21、道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内容和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对 )

22、中国的古代课程基本上是一种以道德教育内容为主的课程形式。( 对 ) 23、中国的学校德育课程已经趋于成熟。( 错 ) 24、“隐性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性因素对学业成就和学习态度的影响有时比显性课程还要大。(对 )

25、世界范畴内对道德教育课程的集中和广泛的探讨是在21世纪初。(错 )

26、麦克费尔等人认为,儿童大多能够分清什么是自由与放任、坚定与固执、真理与教条,道德的任务主要不应在学习道德判断上,而应当着重让学生学会体谅和关心别人,因别人的幸福而感到幸福。( 对 )

27、最好的成人与同伴行为是:体谅他人、关心他人。( 对 ) 28、中国的德育课程的内容一直不太注意联系国家政治生活现实。( 错 ) 29、德育课程设计与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完全正确的。( 对 ) 30、中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综合课程结构。( 错 )

四、辨析题:请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1、德育概念应当包含政治、思想、法律教育等,使其有广泛的外延。 答:不准确。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方面的弊端。第一,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德育概念本身。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可资借鉴的西方德育心理学主要讨论的是道德教育,所以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在论述心理机制时又通通变成了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等的描述,这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第三,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使人无法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讲座德育的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德育均指道德教育。 2、“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是形式上的区别 答:不准确 。“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在两种过程观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对于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不同。“传统”德育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灌输;“现代”德育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惟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建构。

3、德育目的不能具有超越性

答:不正确。一方面,道德本身对生活具有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另方面,德育目的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性。柯尔伯格指出:“对于年幼的儿童,我们在传授道德信息时确实可能会犯水平过高或过低的错误 ,而犯水平过低的错误比犯水平过高的错误更糟糕,这是因为,在信息水平过低的情况下,儿童会失去对所传授的信息的尊重”。

4、德育目的具有引导性功能

答:正确。德育目的具有引导性功能。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奋斗目标,所以必然会对德育对够用起引导、提升的作用。引导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意向性的作用,即诱发学生个体的道德动机;二是具有意志性的作用,能够促进个体在实施道德行为时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具有克服苦难的勇气与毅力。

5、现当代课程及其设计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答:正确。现当代课程及其设计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以“泰勒模式”为代表。美国教育学家泰勒被视为“现代课程之父”。第二阶段是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模式”。第三阶段是以利比特和怀特等人的团体研究为代表的“隐性课程”模式。

6、美国道德教育课程的编制不注意实验研究 答:不正确。美国品德教育学院于20世7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五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在此基础上1986年编制了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至1990年,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此类课程。

五、简答题:

1、德育全球化的表现 答:德育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全球化。德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影响的全球化;第二是主题的全球化。

所谓“影响的全球化”是指德育思想与经验的全球化影响。所谓“主题的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同的趋势,也指学校德育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主题。

2、简述德育理论形态

答:德育的理论形态从历史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其中:

德育思想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须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

“德育论”是一个德育经验相对的一个范畴。有德育实践即有德育经验、德育思想,但有德育经验却不一定有德育论。德育论是教育学产生以后,作为与教学论、课程论并列的德育思想的理论化形态。

德育学是由德育论发展而来的。与作为前德育思想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德育论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但是随着无所不包的教育学形态转变为教育学学科群,德育论也独立为德育学。

德育学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独立教育理论形态。主要存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的标志。

3、现当代德育发展的轨迹

答:现当代学校德育是指20世纪初以来的学校德育,这时期的德育除了继承近代德育世俗化、科学化的传统外,还有新的发展轨迹与特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理论与探索阶段。首先,出现了与资本主义学校德育完成不同的社会主义德育。其次,20世纪也是一个德育理论不断涌现、德育实践不断探索的历史阶段。 第二,这个时期也是德育寻找平衡的时期。包括四个平衡:(1)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

平衡;(2)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平衡;(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德教育的平衡;(4)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德育的平衡。

第三,全球化的德育时代。包括两个方面:(1)影响的全球化;(2)主题的全球化。

4.确立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答:第一,德育的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不同。 第二,德育目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制度的制约。 第三,德育目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四,德育目的的确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第五,德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5、德育目的具体确认困难的原因

答:导致德育目的具体确认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德育目的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有不同的类型与层次,全面正确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智慧;第二,德育目的的确定涉及的因素很多,正确和科学的德育目的来之不易。

6.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

答: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的这一观点为许多人所认同。第二,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

7、如何理解和处理各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答:所有学科课程都必须处理好本学科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道德教育对于这一关系的处理更为重要。道德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直接的德育与间接的德育”的关系问题。各学科对道德教育的直接作用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系统的文化学习是提高学生理性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可为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工具性的前提。第二,各学科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或道德教育的因素。例如,数学和科学课程中科学家的生平业绩、生活和治学态度;语文课中文学上榜样人物的道德作用;历史课中历史伟人的德行与自律精神;体育健康课程中展示适度的自我控制对个人健康与品德的重要,等等。

8、简述活动课程对德育的重要作用

答: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活动课程对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与其它课程相比,活动课程实际上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活动课程对道德教育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得到理解。

第一,德性的本质是德行。离开道德实践活动无法在真实意义上讨论或学习道德问题,因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实践道德。

第二,活动的道德意义。活动的德育意义或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1)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2)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增强;(3)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9、道德主体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