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经体小楷与钟王小楷之审美风格说起-2019年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6:12: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写经体小楷与钟王小楷之审美风格说起

一、写经体小楷的起源和审美特点

佛教自汉魏时代传入中国,佛经的翻译和复制传播便成为很重要的一件事。由于佛经是传播佛法最好的信息载体,因此,自北魏开始,“写经体”逐渐在佛教领域内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书法领域。由于写经不完全属于书法行为,它首先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即要最大限度地方便学习研究佛法的人们进行阅读,因此要求结体工整,易于识别,通篇字体匀称,章法完美和谐。在这个前提之下,或端庄、或秀美、或冷峻、或雍容、或遒劲、或浑朴,则全凭书写者依据自身特点自由发挥。但无论如何,都必须以“精诚”贯穿始终,不宜马虎敷衍。究其原因,主要是要求写经要从意识形态上与佛法的精神互为表里,妙相契合,以此来表达人们对佛法的敬畏,同时也才能完整地阐述经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古代从事写经者大体有以下四类:第一种是出家人。因佛法是通过佛经来加以传播,所以需要更多的法本,故出家人最有理由来抄写佛经。第二种是经济条件不好的知识分子。古代很多落榜的读书人,都曾有过在寺庙里修身读书的经历,他们未必是佛教的信奉者,大多将抄写佛经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他们都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具有较高的书法修养。他们是传世最多的写经作者,作品上不署款,多为佚名。所作风格多样,情趣不一。第

三种是佛教信徒,多为在家居士,靠抄写佛经来加深对佛法的理解,是他们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佛经中多有抄写佛经功德的描述。他们怀着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来抄写佛经,所抄佛经书写水平参差不齐。第四种是隋唐时期朝廷敕命书写,相比于前三种比较特殊。隋唐时代,统治者大多信奉佛教,因此,收藏供养佛经必然是情理中事。传世作品如国诠书《善见律》等,只不过有落款的写经传世不多,即使是在汗牛充栋的敦煌写经中这样的情况也极为少见。

写经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逐渐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写经体,成为书法领域里面的一种重要书体。《宣和书谱》云:“经生写经时,数千字始终如一律,不失行次。”即是对此一书体的精准概括。

由于佛经一般都内容较长,字数较多,少则数百上千,多则数万,因此,最适合用手卷的形式抄写。早在南北朝时期,这种格式就已经形成了,并成为写经的默认格式。经卷一般高约20~30厘米,长度则约3~4米甚至更长,均依内容之长短而定,写好后刻装裱成长卷,便于观赏和收藏。纸上有非常细的乌丝栏,纵有行,横无列。每行约写20个字左右,每字约一厘米见方甚至更小,依据佛经内容依次抄写,字形整饬中见参差,端庄大方,气息古雅。

早期的写经具有明显的隶意,大结构更具草简书之风貌。笔法与结体比之简书更加精到,横画结尾处上翘收笔,捺笔右下

按笔微提收笔,隶意十分明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写经有的还带有明显的魏碑特点。隋唐时期,写经体在笔法结构上已经非常成熟,与早期写经截然不同。一般而言,写经体在结体上都具有横画左低右高之特点,横画微微向右上方倾斜,收笔时笔锋回向左上方,自然调整为中锋。竖画多横笔入锋,收笔多回锋。撇捺多出字形之外,起着平衡整体字形之作用,也是外耀其精神之关键。放射形字型是写经体小楷的基本结构,左右结构的字多为左右偏旁高低错落,富有层次。字的右下方多为字型重心。到了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写经体达到鼎盛时期,笔法结构更趋完善,达到极致,如相传为唐代钟绍京所书的《灵飞经》即属于这样的代表之作。作品神采超然,雍容大度,绝无半点烟火气,堪为学习唐人写经的一个极好范本。

写经体小楷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从最初的以实用为目的,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精美雅致的书法艺术,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小楷的演变规律。早期的写经,尽管在技法技巧上不能和隋唐写经相媲美,但它所具有的那种原创之美,却能给今天的学习和探索出新带来诸多有益的启发。所谓“七窍开而混沌死”,当技法技巧达到一个极致的时候,其排斥性也就更强,不易使学习者融入个人的东西。但反过来,在技法技巧上学习隋唐写经,而在创作理念上参悟魏晋早期写经,则很有可能会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当下书坛,因学习钟王小楷成风,有些书家有意绕开钟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