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4:42: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海南美安国际学校项目建议书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2.1.1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是培养和开发人的心智与潜能,以提高人的创造力的社会活动。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或者说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的存在,而且随着人的社会实践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教育活动的领域与教育的功能也都有了相应的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历史条件下,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联系日趋紧密的国际环境下,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不断向外扩散的特点,形成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指在教育领域中,由于各国的联系与交往的增多,进而产生的广泛的国际合作现象;而这种国际合作又必将导致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并且会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加以整合,最终形成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各国教育呈现一体化和全球化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在经济全球化影响日益扩大的前提下,更加快了步伐。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的综合国力主要体现在对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虚拟财富的拥有上,而知识、信息等大都又是由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所拥有。因此,20世纪末“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各国就已经把综合国力的角逐逐步转移到对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争夺上;与此相对应,各国所制定
6
海口国家高新区发展控股有限公司
海南美安国际学校项目建议书
的竞争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越来越明显地转向了作为人才培养基础的教育发展方面。从1990年代开始,全球教育大发展的势头愈加强劲,在教育领域内,国际交往与国际合作日益增多,教育的发展对世界许多方面都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同时,经济的全球化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在世界范围蔓延,形成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经济领域中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不仅带动了新的科学技术的传播,带动了人才在更大的地域流动,也带动了各种生产资源在世界领域的调配。同时全球化也使各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全球性的问题。例如:生态环境恶化、贫困继续加深、社会歧视加重以及恐怖主义猖獗等。这些又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共同研究的必要性。因此,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并促进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步伐的加快,导致教育国际化甚至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及其《行动纲领》;以后在1994年10月,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召开,以“国际理解之教育的总结和展望”为主题,进一步阐明了教育在国际范围内合作的意义,也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而到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不仅发布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也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和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推动了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面对这一切,中国的教育要发展,必将无可选择地要汇入世界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之中.
7 海口国家高新区发展控股有限公司
海南美安国际学校项目建议书
2.1.2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更应受到重视
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我国教育的国际性活动在近二十多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教育的国际研究、交流、借鉴与合作已成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作为一个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文明古国,一个人口众多的教育大国,中国有必要在已经取得的教育对外开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步伐。
培养既有世界眼光又有民族精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为此,重视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直接凸现了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教育国际化体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维度分析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不难看出:就表层而言,教育国际化标示了“面向世界、研究他人”的基本取向。似乎可以认为,任何民族和个人都是浸润在特定的教育和文化传统之中。因此,任何民族和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习用特定的观察角度和理解模式,也常常会对其他教育和文化传统及其发展视而不见,或者不理解其他的观察角度和理解模式。要突破这种理解和思考问题上的盲点甚至误区,了解、研究其他教育和文化传统,确立跨文化的国际教育视野,是颇为有益的。从深层次来看,教育国际化反映了中国的“教育自觉”,内涵了“取人之长、发展自我”的底蕴。在当今不同民族的教育和文化不断接触、碰撞与交流、融合的态势下,通过教育自觉
8
海口国家高新区发展控股有限公司
海南美安国际学校项目建议书
这一认知与反思过程,有助于我们对本民族的教育和文化形成较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加强相互交流,进而推动各国、各民族教育由“互识”走向“共识”,由“互证”趋近“确证”,由“互接”实现“互补”,由“共存”求取“共赢”。
对包括中国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国际化理念的利与弊,存在诸多论争。有人认为,当教育变革具备了诸如智能化、全民化、国际化等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时,就表明它完成了现代性的深化。即是说,教育国际化是信息社会的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有人认为,教育与国际接轨,不宜强调“单方面适应”,采用“教育的国际性、民族性与地方性相结合”比“教育与国际接轨”更为可取。也有不少人顾虑,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可能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甚至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断等。
教育国际化是现代人类跨越教育的时空障碍,既在世界这一空间范围内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又在时间这一尺度上共同面向未来、描绘明日世界教育图景的一种自然进程。对教育国际化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不宜把原本连贯一体、以“育人”为本质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绝对分离,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能国际化;更不能对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端倪熟视无睹。
伴随经济、文化等领域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朗,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国际化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或是否承认它,与其明朗之后再作应对研究,莫如未雨绸缪,主动回应,力争趋利避害。
9 海口国家高新区发展控股有限公司
海南美安国际学校项目建议书
观念上应“重心下移”,使国际化理念从高等教育下移至基础教育。客观地说,中国基础教育尽管有其不足,但在注重学习方式循序渐进和基础知识系统扎实等方面却颇具特色,让他人认识这些特色,无疑是中国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应有之义。从长远看,人类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可能是多元的,但终极目标与普遍价值则应当是同一的、统一的。中国基础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只会有助于中国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任何“真理”都是同各种“谬误”在“共存”的初始状态下,通过不断比较、鉴别、选择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
方法上强调平等交流,寻求平等对话的“元点”。在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对话中,尊重每个民族教育发展的传统和个性,反对教育霸权,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教育的共同发展,乃是教育国际化命题的重要内容。纵观中国和西方对话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的国际化进程中,任何民族都不能再“独语”,任何一种教育和文化都不能在自己原有封闭的系统中获得长足发展。同时,任何民族也都不能再拥有“话语霸权”。在国际化进程中,人类当然会有其共同的话语和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且有些话语和标准的确是来自西方,但这并不能证明西方教育或文化可以取代一切。每个民族的教育和文化都有着存在的依据,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同样是人类普遍价值的源泉。如从孔子就开始提倡的“因材施教”,就是对人类教育规律的证明。又如在联合国大厅里,不就赫然写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吗?
思路上注重研究东西方教育的差异,进而“明辨短长”。改革开
10
海口国家高新区发展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