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7:13: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她们是:黄静深、邓蕴华、张瑶华、谢玉音、谢孟菊、邓蕴英、黄金城、罗秀礼、罗秀清、张瑶琴、邓玲音和汤来苏。
1933年,郭建勋去职,改由平南人吴才崧接任校长。1935年吴才崧去职,南宁人杭玉华接任校长至1936年。是年,北京国民大学毕业的南宁市人雷雨接任校长。这时在校学生已增到7个班,但仍未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小学毕业升学的要求。要再增加班数,已经困难的县财政是难以解决的,为此地方人士便建议改为省办并上书省府。1936年12月5日,奉省府令,学校由县立改为省办,并更名为?省立靖西初级中学?。雷雨校长认为学校从此将会得到新的发展,值得庆祝,遂以12月5日定为校庆日,沿用至今。
这个时期,招收了22班学生(由第1班至22班),班数增加稍快,但由于农村经济日益贫困化,城镇人民生活也很困难,因此学生流动很大。一般招生入学时为50人,读到毕业的为数不多,毕业最多的第9班也只有28人,其他各班均在10人以下。
1928年到1929年,体育美工教师陈枯苹(南宁市人,南宁一中毕业)来校任教。他工作积极热忱,作风正派,平易近人,很受学生欢迎。1930年3月红八军在龙州起义,他离校前往参加,改名陈镇,后任崇善县(今崇左县)革命委员会主席。起义受挫后未及撤退,不幸被俘,壮烈牺牲。
这一时期学生中毕业后有所作为的人也不少。如初3班的曾文经,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长期在华北解放区从事革命工作,解放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当教授;初2班的陈卓峰曾任国民党军统广西特派员,后在南宁解放时起义,参加策反有功;初8班的李永久,早年参加中共党组织及活动,后被杀害于南宁;还有曾任国民党军队飞行员,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空战,后到美国定居的黄名祥;有原国民党空军机械师后到美国定居的赵廷桂;有解放前曾任养利师范校长的唐勋等等。
四、广西省立靖西联合中学期(1938—1941)
1937年由于抗战初期失利,当时靖西被视为安全的大后方。省府考虑南宁 、梧州各地中学撤退事宜,1938年12月电令广西靖西初级中学改称为?广西省立靖西联合中学?,准备收容自南宁、梧州等地中学撤退到后方的师生,并派从厦门疏散到广西的国内知名教育家李相勖来任联合中学校长(李氏系清华大学毕业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厦门大学教育系主任,当时任省府高级顾问)。李相勖于1939年元月到校后即积极规划扩充校舍,将文庙(今人武部)、关岳庙(又称武庙,今一小背后)全部划入本校范围,并另拟选中山纪念堂(今人民会堂旧址)、刘公祠(今公安局旧址)、大王庙(今二中旧址)、龙潭庙、怀远楼等处为校舍,准
备收容撤退到后方的各中学的师生,还修葺刘公祠为图书馆和理化实验室。同时筹备设立高中部。1939年秋招收高中一班,入学考试分别在南宁和靖西举行。南宁考区招收桂林、横县、南宁、武鸣、百色等地新生20名,靖西考区招收本县及附近各县考生30名。高一班的学生因后来转学人数较多,剩下的十多人于1940年转到南宁、桂林高中就读。他们均于该校毕业。在招收高中第一班的同时,又增招初中班数,半年时间在校学生由6个班增至12个班。不仅附近各县如德保、睦边(今那坡县)、向都和镇结(今属天等县)、龙茗(今属大新县)的学生来校就读,甚至远至田东、田阳、平果、隆安等县的高小毕业生都来靖西联合中学就读,靖西成为桂西南教育文化中心。当时随李相勖校长来校任教的有国内知名的文学家胡凤伦(一说为胡运锾)、历史学家周之风、生物学家刘植培及各科教师李镇、孙月平、黄光寿、沈瑞凝、简直、李果藩、杨纤芬、张遐龄、王康候等。值得一提的是李镇教师在校期间传播马克思主义,对革命思想在靖西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上述教师连同省中原有的教师共50余人,教师队伍颇极一时之盛。由于许多名家到校,业务水平高,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业大有长近,特别是英语科,学生的收获更大,毕业时都能作三百字左右的作文和能用常用语会话。
1940年8月因日寇侵占越南,靖西由较安全的后方变为前线,由南宁一带撤退的各中学师生都改变疏散地点而不来靖西,靖西联合中学已名不副实,李相勖乃辞职转往重庆。随李相勖来校的教师亦纷纷离校他去。
李相勖离任后由张家成接任校长。1940年上半年,日本飞机空袭,张家成校长发动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慕捐,在排隆山(今电视塔山)背后建立简易校舍以避空袭。早上天刚亮,师生即到野外校舍上课,晚上返回学校住宿。1940年9月,日本侵略军进逼岳圩,靖西县城受到威胁。因此学校又疏散到渠洋圩借用圩亭及附近各村小学上课。当时条件虽然很艰苦,但全校师生仍然情绪高涨,刻苦学习,为雪耻报国作准备。1941年春,日寇由越南北部调兵侵占东南亚,靖西形势趋于缓和,在渠洋上课一个学期之后,学校乃由渠洋搬回县城。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靖西中学的许多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下,爱国热情高涨。1938年底到1939年初,他们组织演讲队、宣传队、演出队,走出校门,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唤起民众。特别是许多学生投笔从戎,积极报名参加抗日的学生军,奔赴抗战前线,如初8班的陈时栋,初10班的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