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讲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3:27: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写作》讲座

第 一 章 主 题

第一节 主题的涵义和作用 一、主题及相关概念

(一)主题,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

主题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称谓:在文学作品中,主题一般称为“主题思想”,或简称为“主题”。它指的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全部题材的叙述和描写,所体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或从中折射、透露出来的某种情趣、意向、格调、氛围等。在一般记叙文中,主题称为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在说明文中,主题可称为中心内容或中心意思。而在议论文中,则一般称作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

(二)课题、论题:课题和论题是指文章写作中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前者一般指科学论文的研究对象,后者是指议论文的论证对象。课题或论题不同于主题,它们一般只概括反映文章的内容性质和基本范围,不体现作者的主要观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主题则是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是作者的见解,是主观性的东西。比如说某人研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以说是课题或论题,而他在文章中说柳宗元确立了山水游记的文学地位,这可能就是文章的主题了。

(三)标题:标题是文章的名称。它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旗帜和路标。其作用有如下三个:一是可以暗示文章的体裁,二是引导读者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三是可以画龙点睛,先给读者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

标题形式,主要有大标题、副题、小标题三种。(1)大标题,也称主标题、正题,主要同文章中的小标题、副题相对而言。它主要用于直接或间接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主要内容、暗示文章体裁,是文章标题的基本形式。(2)副题,也称辅题,是对文章正题而言。它主要用于补充正题的不足,或指出文章的内容范围,或补充交代事实,或点明主题的来源依据等。(3)小标题,也称分题、插题。是篇幅较长的文章中每一小部分的标题。它同大标题是纲与目的关系,有关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主要用于概括文章中每一相对独立部分的中心内容,使长文章眉目清楚、条理分明。 二、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主题是核心、灵魂和统帅。(二)主题统摄文章的其他要素:1.主题决定材料取舍。2.主题支配谋篇布局。主题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文章结构的相应调整。席慕容的《燕子》、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3.主题制约表达手法运用。一定的文章主题,总要寻找题适合于表现自己的表达手法。不同性质的主题,其表达手法往往不同;就是性质相同的主题,由于其具体内容上的差异,所采用的表达手法也会同中有异,互不雷同。如冰心1920年写的散文《笑》,为了表达不管在任何年代、任何困苦的环境中,人类的爱心永远不会泯灭的主题,在景物的描写上总是让灰暗的色调透出亮丽的色彩来。再如舒婷的《致橡树》。4.主题影响遣词造句,古人强调“言授予意”,就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由文章的内容决定,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5.主题决定审美价值。衡量一篇文章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是否具有普遍和深远的意义。

第二节 确定主题的原则 一、符合对象实际,揭示真相本质

1.主题应该真实、直率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描绘现实,显示生活实际存在的样子。 2.文章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还要把分散、孤立的事物集中起来,造成概念和理论的

系统,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如蔡金才的《父亲的歌声》、余秋雨的《道士塔》和《都江堰》。

二、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这是主题确定的重要原则。主题的针对性,就是要关注时代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回答时代所提出的最尖锐、最迫切的现实课题。主题的普遍性,就是指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我们要把那些富于时代特征、代表历史发展趋势、暂时处于萌芽状态、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告诉人们,从而起到振奋精神、提高思想、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作用。如陈小川的《中国学生会杀龙?》。

三、考虑作者的主观条件

它主要指作者有关写作对象的资料积累、知识储备、真实感受、写作热情等。作者应该尽可能地写自己十分熟悉、了解的写作对象,掌握它的大量材料以及相关知识,这样主题的确立才有了可靠的基础,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如王春花的《女儿与诗》。

第三节 确定主题的要求:(一、主题要明确;二、主题要集中;三、主题要贴切;四、主题要深刻。)

第四节 怎样提炼主题:(一、把握材料的具体性质;二、理解时代,社会的需求;三、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四、选取新的切入角度。五、反复锤炼、开掘深化。)

第二章:材料

第一节 材料的种类和功能 一、材料及相关概念

凡是来提炼、表现主题的事物和观念都可以称之为文章写作的材料。

素材和题材:素材多指写前以观察、体验和感受等方式,从生活中直接摄取的,尚未经过取舍、提炼、加工的原始材料。也包括间接从他人和书本里获得的材料。这个概念应抓住未经加工的这个要点。题材,一般指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也包括经作者筛选、加工、组合,写到作品和文章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是写到作品中的。 资料和文献:资料多指撰写学术文章所收集和使用的文字材料。这一部分应该注意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概念。史书、档案、会议记录、统计报表等属于原始资料。目录、索引、分类简报、资料汇编、读书笔记及卡片、计算机光盘和网络上的某些文字信息都属第二手资料。文献是指具有经典意义和长久保存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或某一学科的重要图书资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文献”、“科技文献”、“医药文献”等。 二、材料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材料可以分:1.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这一部分有点像传统写作理论讲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前者包括人物、事件、场景,还有科学统计数字。观念性材料包括科学原理、定义,已经发表的文章中的看法、结论、流传于民间的俗语,格言、炼话等。传统写作理论中称为“名人名言”。2.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个别性材料指单独存在和使用的材料。往往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件事。综合性材料是将若干同类的个别性材料加以归纳综合形成的。3.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4.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5.原始材料和转手材料

第二节 材料的积累和搜集

一、日常积累和定向积累。二、获取材料的主要方式:1.观察2.体验:体验主要指生活在对象所处的环境中,亲自感受进而认识对象和环境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3.调查:就是从现场或知情者那里了解真实情况。4.检索:检索就是利用各种物质条件查阅写作所需的文字资料。 第三节 材料的选用

一、材料的选择1.选材的意义:(1)为了有力的表现主题。(2)可使总体构思更加具体明确2.选材的原则:(1)材料要可靠。所谓可靠一是材料真实,二是材料确凿。(2)材料典型。所谓典型就是对表现主题来说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有表现力、说服力的事例或观念。

(3)材料要生动。生动是说材料本身以及作者对材料的表述都非常活泼、富有感染力,因而能够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作品的可读性。(4)材料要新颖。主要是指别人没有用过的新材料或不常用的材料,也包括一些可以生发出新意的旧材料。(5)要照顾文体特征。 二、材料的使用

1.详略 是指表述材料以说明观点时用笔的繁简、轻重、疏密等。有几个主要原则:A.主要的详,辅佐的略。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B.强调的详,含蓄的略。例如:《箱子岩》C.陌生的详,熟悉的略。D.难懂的详,易解的略。

2.组合 就是根据材料的特点、性质、形态、作用及相互关系,将它们合理地组织、配合起来。组合材料有几个原则:A.材料要互相支持,防止彼此矛盾、排斥。B.材料要密切联系,防止简单罗列、拼凑。

第 三 章 结 构

第一节 结构的涵义和要素

一、结构的涵义。有两个,第一个是名词性的。指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外部的组织形式如标题、开头、结尾、段落、行文线索等,称之为外部结构;另外如逻辑条理、意念脉络、情调氛围气韵等,称为内部结构。结构的另一个含义是动词性的。我们也把安排结构即谋篇布局的写作行为和过程叫做结构。

二、结构的要素

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线索和脉络等。

1.开头和结尾。作用:A.是有利于表现主题和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路。B.还能够吸引和引导读者阅读。议论文的开头方式:A.开门见山,提出基本观点。B.指明论述范围和对象,C.交代写作背景或动机。D.宕开笔墨,曲折入题。常见的记叙文开头方式:A.交代背景和事由。B.描绘场面。以记事为主的文章常以场面描写开端。C.介绍人物。侧重写人的文章常常这样开头。D.抒发感情和发表见解。这样写往往有暗示主题或为文章奠定基调的意味。

(2)结尾是文章的收束部分。作用:A.总结全文。B.令人回味,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议论文的结尾方式有:A.归结和重申论点。B.主观化结尾。即有针对性地发出号召,提出希望,表明心愿等。C.形象化结尾。特点是带有描写成分,含蓄而颇具感染力。D.也有的文章没有独立的结尾。叙述性的文章结尾大致有两类:A.事完而文止。B.以抒情议论结尾。 2.层次和段落(1)段落指自然段。设置段落是为了表示相对完整、单一的意义,并使读者在视觉上形成清晰的结构层次印象。段落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A.段意单一。一个段落一般只表示一个中心意思,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称为“兼义段”。B.内容完整。C.长短适度。(2)层次又可以称为“意义段”、“逻辑段”、“大段”或“部分”。一般地说,层次要大于段落,一个层次由若干段落构成。在特殊情况下,层次又可能小于或等于段落,即一段内有几层意思或一段就构成一个层次。 3.过渡和照应

(1)过渡是体现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各种衔接关系的形式或手段。过渡可强化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使结构更严谨。常见的过渡形式有三种:A.使用关联词语.如“因此”、“由此观之”等。B.使用过渡句。C.是使用过渡段。另外,使用小标题、序码和空行都可以起到过渡的作用。分段本身就意味着思路有变化,也可以视为一种过渡。还有一种“语不接而意接”的暗中过渡。

(2)照应,也是一种衔接手段,但必须由成双和成组的词语、句子乃至段落构成。通常是交代在前,呼应在后;暗示在前,挑明在后;伏笔在前,应笔在后。常见的照应形式有:A.开头与结尾照应。可使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还可以抒发感情和渲染氛围。B.正文与标题照应。写作中有时要点题,点题处常常就是“文眼”,作用是把文章思想精华触目地提示给

读者。标题含蓄难懂的时候还需要解题,这就是正文与标题照应。C.行文中前后照应。注意这是最常见、最有效的照应形式。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前后遥相呼应的远照应,另一个是不断重复某些细节和提法的近照应。远照应古代评点家称为“千里伏线”、“隔年下种”。远照应用得好,文章结构就会紧凑而富有戏剧性。近照应就是金圣叹所说的“草蛇灰线”法,即不断重复某些细节。照应是使结构严谨而又活泼的重要手段。 4.线索和脉络

(1)线索是文章深层脉络的形态标志。是将文章连成一体的东西。记叙性文章以人物、事件等为线索。议论性文章以说理的走向为线索。一般表现为抽象推演的形态。不能简单地认为议论文没有结构线索。说明性文章以解释的着眼点为线索。

(2)脉络:有人认为脉络等同于线索,这是不妥的。脉络即意念联系,属于内部结构。脉络与线索是里与表的关系,这是二者的统一性。但是,深层的脉络,必须符合客观对象或主观认识的发展逻辑和变化规律,表层的线索却允许非逻辑化的设置,安排,这是二者的差异性

第二节 结构的原则

第三节 结构的要求 :一、完整性。二、连贯性 指文章的各个部分在意念脉络上相互贯通,在语言形式上紧密衔接。古人说“文如行云流水”就是对结构连贯性的生动形容。这里使用的例子曾经考过。三、严密性 是指文章结构需有内在的严密逻辑联系,不得出现彼此矛盾和互不相干的现象。四、灵活性就是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第四节 结构的类型 :一、记叙型 其中包括两种结构方式:1.时空正常式 即按照对象发展的自然时空序列展开叙述。叙述线索朴素、明晰、连贯,适合传统阅读欣赏习惯,便于接受。要注意这里的例子,夏衍的《包身工》,阎钢的《唐山大地震》。 2.时空异常式 以故意追求制造时空的破碎、叠合、放射和交错等为显著特点。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二、论证型 主要结构方式有:1.总分式 即由总论到分论。2.平列式 前后均无总论,平行地谈几个问题,较少见。3.递进式 就文章的主干而言(头尾可能有总论),各个部分的内容是一层层加深,不断递进的。三、说明型 1.以对象时空关系为序 就是中学说明文教学所讲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2.以对象属性功能等为序 如家电说明书一部分一部分地介绍使用功能。3.以对象的逻辑关系为序 带有说理性的说明文和解释抽象事理的说明文一般使用这种顺序。 四、综合型1.结构中心是抒情,含局部叙事和议论,如王蒙的散文《雨》。2.结构中心是议论,含局部抒情和叙事,如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3.结构中心是记叙,含局部抒情和议论,如鲁迅的《朝花夕拾》等。综合型适用于文学散文和杂文。

第 四 章 表达方式

第一节 叙述:叙述的一般要求:1.交代明白;2.线索清楚;3.详略得当;4.富于变化。 一、叙述的概念 叙述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二、叙述的人称 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作者叙述的身份和位置。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文章中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的笔法。作者以“我”的身份在文章中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但第一人称的“我”所指称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方志敏的《清贫》;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狂人日记》;有时指所叙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的《祝福》。这种叙述人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不足的是它在反映生活的广度上受到一定限制。 三、叙述的方法及功能

1.顺叙和倒叙:顺叙是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其优点是叙述

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接受心理。

倒叙,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后写事件经过的叙述方法。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埋下伏线,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2.插叙和补叙: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的叙述手法。它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这种手法造成叙述时空的某种纵深感。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分两种情况:一是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事件或人物作补充交代。它对情节的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如高玉宝《半夜鸡叫》中伙计们挨打原因的交代。二是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线予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如莫泊桑小说《项链》的结尾。

3.总叙和分叙:总叙是总的轮廓性叙述。分叙是在总叙之后对若干人物和事件的并列叙述手法。即古人所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分两头”等。如徐迟的《黄山记》4.详叙和略叙:详叙,具体而详尽的叙述手法。常常用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传神部分、典型的言行细节等。略叙是简练概括的叙述手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详有略。

第二节 描 写

一、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它是记叙类文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主要的表现手法。应用得好文章就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 二、描写的对象和方法 1.描写的对象 (1)人物描写

A.肖像描写 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笔法。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表情、姿态等的描写。

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正如果戈理所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面貌,透露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突出作品主题思想,反映人物所处社会环境等。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阿雷的《一面》。

B.行动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如巴金的《秋夜》。 C.语言描写 描写人物语言的手法。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语气声态等。

语言描写要注意简练,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信息。同时还要强调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每个人物的语言都要同他的身份经历、文化教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及所处的特定场合相吻合,使读者能观其言声而明其性。如曹禺的《雷雨》、孙犁的《荷花淀》。

D.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具体刻画。可以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它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如《哈姆雷特》、鲁迅的《狂人日记》。 (2)景物描写 也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自然环境指人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环境描写可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描写的某种延伸。

社会环境主要指特定的时代风光、社会背景等的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生活具体环境中的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志趣、爱好、秉性、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二是通过对某个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3)细节描写 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