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讲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2:26: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或是比喻象征性的描写,对新闻的特点或意义先作形象化的暗示和强调,然后再引出所要叙述的新闻事实。例如:听说上海一东一西镶有两块玉,西边一块是汉白玉,东边一块是祖母绿。例如:新华社报道 上海不是威尼斯。 3.叙述主体

导语之后的主体部分,是紧接着导语后而构成消息主要内容的部分。它承接导语详细地叙述新闻事实,说明问题,用充足、具体、典型的材料对导语所作的叙述作充分的展开。消息的叙述方式,最基本的有两种顺序。一是按照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表述;一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或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表现。新闻体裁要求短小、单纯、简洁。尤其是动态消息,一般不采用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内容。无论采用什么次序叙述,消息主体都要求做到如下几点:材料要充实,语言要简洁,篇幅要紧凑。 4.安排结尾

消息的结尾是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它在全文中起着总收全文的作用。结尾的方式有以下四种:(1)概括性的小结消息内容,加深读者印象;(2)写出新闻事实发展趋势,引起读者关注;(3)加上启发、激励式的话语,让读者思索领会出消息中没有明确道出的意思。(4)也有的因为消息本身内容比较简单,主体部分已经叙述清楚,不必要另加结尾。

第二节 通讯 一、什么叫通讯

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详细而深入地报道国内外近期出现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或典型经验的一种新闻文体。通讯和消息的主要区别在于:(1)形式上消息写作的程式性较强,一般都是由多行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要穿插背景材料)和结尾几个部分组成;通信则比较灵活,不太拘泥于固定形式。(2)内容上,消息通常只要求准确、概括地叙述一件事;通讯可以详尽的叙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或写比较多的人和事。(3)表现手法上,消息一般只采用概括叙述加举例的方法介绍所的报道的内容,通讯则可采用多种手法,在叙述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并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渲染气氛,刻画细节,描绘场面,摹写人物对话,以增强报道效果。(4)在时效上、通讯不像消息那样严格,常常是同一新闻事件,消息先见报,然后发通讯。概括地说,通讯主要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新闻性2.评论性3.文学性 二、通讯的种类

按照写作形式,通信可以分为一般通讯、新闻小故事,特写、速写,侧记、访谈录等等;按照报道的内容来分,通讯大致有六种: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主题通讯和小通讯。

1.人物通讯是一种以记人为主的通讯。 2.事件通讯是一种以记叙事件为主的通讯。

3.工作通讯是一种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成就的通讯。

4.概貌通讯是报道某个地方、单位、部门的某种气象、今昔变化,或介绍地方风情特色、风俗习惯的一种通讯。

5.主题通讯又称“集纳通讯”,是围绕一个主题,集纳一组新闻材料而进行报道的通讯。它的特点是需要收集较多的人物和事件。

6.小通讯这类通讯不仅篇幅短,而且内容集中,情节性强,所以又称新闻小故事。它每每通过一个情节较有连贯性的事件或是人物活动的某一片断,生动活泼地反映丰富复杂的人情世态或是能够展现时代大潮流向的生活浪花。例如:救灾车闯祸之后。记述一辆装有草袋的救灾车挂倒了一辆自行车,人们在躲避这个车时又碰倒了老太太的豆腐摊,于是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论。当人们发现这是一辆救灾车的时候,于是大家都宽容了、谅解了,这个事情就圆满解决了。

三、通讯的写法

1.选好典型,开掘主题 通讯的主要任务,是不失时机地向人民群众报道近期出现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气象。这些报道内容,不仅要绝对真实,而且要有意义,有价值,也即是能够比较鲜明集中地反映出某些社会现象的本质,体现时代精神,或是引起人们的思考,回答广大读者普通关心的问题。2.写活人物,展现精神3.结构灵活,手段多样4.即事生议,情理交融通讯写作,以叙述为主。但是一篇好的通讯,不仅要叙述得法,还应有恰到好处的评、议和恰如其分的抒情。 第三节 记人、叙事散文 一、记人叙事散文的特点

根据作品题材和基本表达方式的特点,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记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遗产也非常丰富。相传由孔子于两千多年以前删削、整理而成的编年史《春秋》一书,便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叙事散文。还有《左传》、《国策》、司马迁的《史记》。就记人、叙事散文而言,它们大体上又有两种类型:一是传记,二是杂记。传记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可以写真实的史料,如陶宗仪的《黄道婆》、袁牧的《书鲁亮侪》;也可以是讽喻性的寓言,如韩愈的《毛颖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杂记多半是往事回忆性的见闻摭拾,如沈复的《浮生六记》、鲁迅的《朝花夕拾》;或是运用具体材料,集中地描述、反映某个方面的情景或问题,如方苞的《狱中杂记》。 二、记人、叙事散文的写作:1.写“真”纪“实”,善于选取典型 2.“人”见性格,“事”有波澜3.合理想象,真实再现4.情理相生,深化主题

第四节 游记

一、游记,就是记述游览活动的见闻感受的文章。我国游记是从汉朝末年产生的,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游记的繁荣则比一般的诗文来得更晚。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人们普遍都认为游记肇始于魏晋,成熟于唐代,繁荣于明清。南北朝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可算是先导性的试笔;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元,则是奠定这一文体应有地位的主要代表人物。正是从他开始,才有人大量写作游记,并且取得了众所公认的成就。宋明之际,从事写作游记的作者队伍不断扩大,像宋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王安石、苏轼、陆游、范成大,明代的“公安”、“竟陵”诸子以及徐宠祖、张岱等人,都是游记写作的名家高手。

二、游记的写作

1.景的刻画和情的流注。就以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为例。这部六十万字的日记体著作之所以会被誉为“古今游记之最”,具有公认的科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凭借二三十年间攀悬崖、逾峭壁、走蛮荒、探深谷的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对其浏览、考察过的对象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和精确的表述。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水的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作者是在写水,但写水而不见水,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因为他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读者通过这样的文字,体会到了这种感受,体会到作者从中流露的主观情感,这样的文字是散文家们、游记作家们梦寐以求的。

2.意的提炼和境的营造。游记写作需要描述旅游、考察活动的具体见闻。但是,光有具体见闻还不一定就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作者如果只是作为一个被动记录者而不是有意识的创作者,材料再多,也只是一堆半成品。散文写作一般都很重视“意”的提炼和“境”的营造,游记写作也不例外。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贬官湖南永州后所作。也是他游记写作中的代表性作品。这几篇文章从字面上看,除了各种具体的景物描写,别无任何针砭时事或为自己鸣不平的字眼。只是那些令他欣赏、心醉的美池嘉树、奇山怪石,都是长期以来一直被人忽视、鄙弃而埋没于荒野榛莽之中的东西。它们虽然能给作者带来赏心悦目的快感,却又难免散发出一种“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孤寂气氛。正是

这种凄冷的情调,折射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平。 作者也可以把游览、考察的具体见闻作为格物致知或托物言志的材料,用以阐明某种事理。这种做法由宋人开了风气,也为历代推崇文以载道的作者所乐于运用,成了游记写作中又一常见类型。比如宋代作家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通过游石洞半途而废之事,发表感慨:“世之奇伟诡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道理。然后又分析了“志”、“力”、“物”三个因素在人们治学处事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苏轼的《石钟山记》也非常典型。文章开头由石钟山命名的原由谈起,对前人的解释提出质疑,接着写自己考查的具体经过,自以为找到真正的答案。自得之余便把这种感慨推而广之,发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议论。王安石、苏轼都是把游览、考查的具体见闻当作阐发某种哲理和观念的基础,这种因事而议,由实而虚的游记,增强了游记文学的思辨色彩,提高了其哲理性。

第 八 章 议论文体

第一节 读后感

一、读后感就是读过某一书籍、文章、故事和其他文字材料后,表述自己心得、体会和由此引发的感受、思考的文章。 二、读后感的写作

1.“细读精思,全面把握”

第一类,一个材料主要只能集中表达一个中心或主题。

第二类,即一段文字多层意思,从中可以提炼出不止一个的观点和主题。这类文章的读后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以及写作读后感时间、地点和对象等具体情况而有所选择。例如:一篇报道救援矿难被困工人的报道,可以概括出:矿主黑心,不顾工人死活;人的生命被漠视;地方领导追求增长速度,竭泽而渔;工人忽视安全生产;地方领导身先士卒救危济难等等。第三类是将两段以上的材料放在一起,要求阅读者从它们的内在联系或是个性与共性的分析中形成自己阅读体会和议论中心。这一部分要注意锻炼自己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2.由此及彼,生发感受

如近来媒体围绕法国总统萨科齐离婚发表一系列报道,很多是作为绯闻趣事报道的,但一位读后感的作者独出灼见。发表了几点看法:首先,政治家的业余生活包括个人隐私的透明度,表明了一个国家的民主和开放程度,萨科齐贵为法国总统,个人生活透明度尚且如此,其他政务官员的隐私更不在话下了。媒体对官员隐私的追踪和曝光,是对公众的负责,是对官员的爱护。作者这样深刻的见解令读者拍案叫绝。 3.剖析原文,阐明观点

剖文析理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以对原文本身的介绍和解读作为抓手,而用作者自己的思想见解作为审视具体材料的新视角。比如一篇名为《知识怎能博客知识》的读后感,谈到自己读了一篇杂文很有感慨,然后分析说在现实生活,常见今天有关权威部门发表文章说A是好的,节能环保,有益健康;明天某著名科学家发的最新研究成果说B节能环保,有益健康,而A不行;后天,又有某首席专家说A、B都不好,C好,而且理由说了一大堆。在这些权威的指导下,我们竟真的无所适从了。如果只是学术观点与学术方法的分歧,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有些领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搞清楚的。可悲的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有些“权威”只是为了相互炒作,有些“权威”凭借着知识的主导地位,在名与利的双重诱惑下,置科学精神与良心道德于不顾:甘做某些商家的代言人。这样的读后感剖文析理,感悟深刻。 4.叙议结合,情理交融 以下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尽量让读者接触有关材料的全部或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熟悉作者所要介绍的作品,也为阐发作者的感受和议论提供论据。

第二,材料的引述应力求简洁,以尽量有助而不是妨碍作者自己论述的展开为前提。如:

一篇《生活是创新的营养剂》的文章中,简略地叙述了原文的内容:“看看绿化科的“记录”吧:一位老妇人嫌风吹树枝有响声,她要求把树弄走;一棵80岁的老柳树,被诬为“不吉利”,众人便决定锯掉它;一个小偷搭上一棵树入室盗窃,被盗者非要求绿化科把那棵盛开桃花的树砍去不可??都是树惹的麻烦吗?假如树会说话,它们是要喊冤的!”引述到位,作者稍加点拨,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节 短论 一、什么是短论

在现实生活和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对那些具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和认识意义的事件、现象、事物进行分析、评述,由此写出的短篇议论文就是短论。短论就是用说理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议论和评述的短篇文章

二、短论的写作 1.捕捉矛盾,发现问题2.大中取小,小中见大3.剖析概括,切中肯綮4.短小精悍,笔调灵活。短论,必须短小精悍。短的文章容易阅读,便于扩大短论的影响。 第三节文艺评论:文艺评论就是对各种文艺作品和一些文艺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 第四节 学术论文

一、什么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准确地陈述或解释人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等行为规律和认识过程,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研究和探讨,表述其成果的文章。 学术论文包括专业和其他人员写的论文,大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研究生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

学术论文属于议论文体,它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主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论证,要有鲜明的观点和确凿的论据等。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独特的、专业性很强的研究对象和表述内容,要求它有较高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它的形式不是一事一议的。 学术论文是比较全面、比较丰富,而且要求也比较严格,论述的层次比较高。 论文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科学性2.创见性,独创和新见解。 二、学术论文的写作 (一)论题的确立

首先要确立学术论文的选题。论题的内涵包括论述的范围和对象;论述的观点;论述的方法。在拟题时文字表述上有隐有显,各有侧重 2.选题原则

第一,选题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应优先选择与当前建设有重要意义,密切联系实际,易于发挥效用的题目。

第二,要选在学术上有探讨价值的题目 第三,选题要难易适中。 3.论题的形式

(1)专题、评析式的。(2)商榷、探讨式。(3)比较、边缘式。(4)综合、资料式。 (二)资料的处理

1.广泛搜集四个方面的资料: (1)理论准备和知识准备。(2)别人已有的论述。少走弯路,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使自己眼界更开阔。(3)对立和可资映照、比较的材料。(4)背景和相关因素的资料。 2.资料的引用常用的方法有:a概括引用:论文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将原文主要的意思概括地转述出来。b完整引用:就是照录原文,不能任意删削或增添别的内容。前后有引号作标志。c分析引用:这种方法在论文中用得最多。是根据作者的论述需要,将原文内容打碎和重新组织,和论文作者的论述分析文字糅合在一起或边引用边作分析。 (三)写好绪论、本论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