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3 3:24: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了解班集体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功能及进行教育管理的办法;
2.理解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竞争与合作等社会心理学概念和和名词;
3.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改善和加强学校人际关系的办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群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几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三、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4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 群体的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二、班级与班集体
第二节 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 一、非正式群体概念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以学生自学为主)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以学生自学为主)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与管理(以学生讨论为主) 第三节 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本章以学生自学和讨论为主)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二、从众与服从
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四、竞争与合作
第四节 学校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与意义(以学生讨论为主) 三、师生关系(以学生自学为主) 四、同学关系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一)群体
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 (二)群体的特征
作为群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共同的目标 2.共同的情感 3.共同的价值规范 4.一定的组织机构
以上是群体存在的因素和特征,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兼备,才能称其为群体。 (三)群体的分类
群体的类型很多,各种各样。每一种群体的性质、结构、作用和存在方式等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群体分为若干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从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把群体分为这两种。 3.大群体和小群体
这是根据群体的规模来划分的,大小是相对的,心理学上以成员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个人间的接触和联系作为划分大小群体的标准。 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这是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Петровский.А.В)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对群体的一种独特分类。 (四)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
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群体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1.教育功能 2.归属功能 3.认同功能 4.支持功能 二、班级与班集体
(一)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 (二)班集体及其特征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一所学校里有许多班级,但不一定都是已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班级。作为班集体,它需具备自己的特征: 1.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3.班集体的行动特征
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 4.班集体的情感特征
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 (三)班集体形成与阶段 班级从组成到变成班集体,需要一个过程。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涉及到集体目标的确定,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的开展,行为规范的内化,正确舆论的形成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教师要因势利导,有针对性采取正确对策,加速班集体形成的过程。
(四)班集体的类型
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聚合型 2.初具雏形型 3.理想成熟型
(五)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
建设和管理班集体,是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方面。关于教师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能,人们从不同角度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教师在班集体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履行着多种职能。 1.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
2.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 3.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
4.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
第二节 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
一、非正式群体概念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一样,都属于群体的一种类型,因此都具有群体的特征,但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结构、规范、功能等具有自己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一)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二)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 (三)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四)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内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产生“内耗” (六)少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破坏性质,已构成了危害班集体、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事实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所以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加强教育管理,使之扬长避短,促进班集体、校风的建设。
(一)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
(二)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三)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
(四)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