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7:38: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从写作动机、结构体例、思想内容、文章风格、影响等多个方面来

比较《史记》与《汉书》之间的异同,并通过比较分析探究二者异同产生的原因。透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两部历史名著,看到他们各自的特色,最终能正确的评价这两部同样伟大的历史名著。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务求全面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二者的异同,在比较的时候能够较深入地说明二者差异的具体表现,如对二者结构体例的分析,在分析中发现二者治史理念的分歧;对二者在史学上、文学上的影响,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史记;汉书;异同;对比分析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凡属数千年的历史。《汉书》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史记》、《汉书》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纪传体史书,被后人并称为“史”、“汉”,自古以来对二者异同的研究就非常多,所以笔者在此不一一阐述。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对比:

一、写作动机: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作为一名卓越的历史学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并把这个当作了自己神圣的使命。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1]

而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此外,《太史公自序》云:“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汉书叙传》说:“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受李陵之祸的牵连,司马迁惨遭宫刑,整个人的形体精神受到很大的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3]

[2]

可见史马迁撰《史

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

《史记》没有完成。

司马迁热情歌颂那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他认为自己也属于发愤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抑郁和不平,是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心灵创伤,使司马迁比其他史官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才能创作出彪炳千秋的恢宏巨著!

二、二者体例的比较,

史 书 比较内容 《史记》 《汉书》 作者 体裁 断限 成书 编修形式 (一)、本纪/ 纪

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 黄帝至汉武获麟 西汉武帝时 私 修 班固 、班昭 纪传体断代史 西汉一代 东汉光武至安帝 私修后来变成官修 《史记》 [4]《汉书》 刘知几《史通》:“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相同 书君上,以显国统。”,所以二者均把本纪/纪放在书之首; 都强调君权神授:把高祖的出身说得很玄妙,是真龙天子。 朝代纪:夏、殷、周 没有 与记事(事件)断限(时代)之分别 史记中入本纪的标准是:重实而在汉书中是重名不重实,维护的不重名,如:项羽、吕后入纪 是儒家的名正言顺。 项羽、王莽不入纪而入列传。 史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目的是寻找历史发展之规律,反映历史现实 汉书:奉刘氏正统思想,故只有刘氏帝王入纪,高祖排于首。 (二)、世家:

史记:司马贞《史记索引》:“世家者,记诸侯之本纪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 《史记》中入选世家者,不在年代之久远或封地之大小、名分之有无,只在乎有功或有德于天下:如陈胜、孔子,都是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要影响之人。

汉书:没有世家,受大一统思想和统一政权之影响,毋须用此体例区分正统和其他政权。 (三)、列传: 《史记》 《汉书》 相异 1、刘知几《史通》:“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相2、太史公自序/ 叙传:个人身世、撰作动机、写作经过等。 同 3、太史公曰/ 赞曰:传末都附有个人的评论。 标准:不拘社会之阶级、贤与不肖,只限对社会有影响力者 例:刺客、侠客、滑稽等列传。 西汉人臣之传记 加入外戚、皇后、宗室 删去刺客、侠客、滑稽 相异 体例、编次、传目自由,例:《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 史记:重视对历史发展有影响力的人物→全面的社会史 汉书:重视上层有影响力的人物→帝王史 体例严谨,突出名礼:以人物名称为传目,列外族传于诸大臣传后,置《王莽传》于最末。 史记:体例是根据历史发展之变化来展开。 汉书:重视严格体例,遵守儒家正统思想,将贰臣贬于最后。 (四)表: 《史记》 《汉书》 相同 1、刘知几《史通》:“观太史公之创“表”也,燕越万里而方寸之中,雁行有序,使读者举目可详。” 2、谱列王侯世系 缺 相异 《百官公卿表》:秦汉官制 《古今人表》:汉以前之人物 汉书:自乱体例。 争议之处:徐复观:仿《尚书》,无断代之意,如志、古今人表

(五)、书/ 志:

1、刘知几《史通》:“夫刑法、礼乐、风土、山川,求诸文籍,出于三礼,及班、马史,别裁“书”、“志”,考其所纪,多效礼经。” 相同 2、补纪传之不足,解决史事割裂之弊 3、断限:通史 、《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相异 汉书:新增《刑法志》

从二书体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体例的差别根本在于二人背后治史理念的差异: 《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目的是为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重通变思想、重历

史现实、重社会各阶层、重表现历史发展之脉络、用通史(重人的精神)。

《汉书》:重刘氏正统,用断代史、重上层社会、重正统、重体例之严谨(儒家道统)。 三、思想比较

《汉书.司马迁传》说《史记》:“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班固指责司马迁的异端思想,正是因为他自己恪守儒家正统观念,而与司马迁思想的主要分歧所在。

第一,《汉书》的儒家正统思想比《史记》浓厚。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确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到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已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并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同样论述仁义道德的产生,《史记》、《汉书》都征引《管子》,司马迁强调经济所起的决定作用,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吻合。而班固则是所谓的“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则是迂腐的道德说教。 四、文章风格的差异:

(一)、二者的为文取材不同,《史记》是雅俗并收,而《汉书》则偏重于尔雅之文。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后序》中曰:“夫太史公纪事”,“或旁收异闻以成其说”,“或得之于名山坏宅”,或取之于旧俗风谣。比如,《淮南衡山列传》引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佞幸列传》引谚语:“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又比如,《游侠列传》记郭解之貌:“其貌不及中人。”乃根据目睹所书。这些正如刘知几所云:“以刍荛鄙说,刊为竹帛正言。”(《史通.采撰》)

而《汉书》的取材,据郑樵《通志.总序》曰:“自高祖至武帝,多用《史记》文,尽窃迁书。”清代赵翼亦认为,《汉书》“武帝以前传记,多用《史记》文。”(《廿二史札记.过秦论三处引用》)此外,《汉书》中多载各种经术文章和辞赋。比如《韦立成传》载宗庙议礼文,《杨雄传》载《反离骚》等等,多取诸现成文献。

这样,很明显使人感到,《史记》之文,更多带有生活气息,带有独创性;而《汉书》则更倾向于文献的保存。

(二)、二者感情色彩不同。《史记》和《汉书》都严格遵守史家“不虚美、不隐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