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农大版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3:07: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八、土壤的形成

1、五个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参见课本P40) 2、成土过程:(参见课本P45)

3、土壤发生层、剖面和土体构型(参见课本P48) 4、铁铝土(参见课本P229)

(1)分布和形成条件: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五大成土因素。

(2)形成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三个阶段:矿物分解阶段、中性淋溶阶段、铁铝聚集层形成阶段);强盛的生物循环过程。

(3)土壤剖面基本层次:腐殖质层A、铁铝聚集层B、网纹层BV、母质层C (4)铁铝土的理化性质:(酸、瘦、粘、板、碱)

a.化学性质:土壤呈酸性反应pH4.5~5.5,也可低至3.5或高达6;阳离子交换量一般较低,多在10cmol(+)/kg以下,盐基饱和度多在30%以下;质地较粘重,粘土矿物一1:1型和氧化物为主;有机质和氮素养分受植物影响,其含量差异较大;矿质养分缺乏,磷的有效性低。

b.物理性质:风化较深,质地一般比较粘重,但深受母质影响。 (5)主要亚类(P233):砖红壤(砖红壤、黄色砖红壤) 赤红壤(赤红壤、黄色赤红壤、赤红壤性土)

红壤(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 黄壤(黄壤、表浅黄壤、漂洗黄壤、黄壤性土)

(6)科学利用的途径:山、水、林、路综合治理;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和化学肥料;施用磷肥和石灰;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旱地改水田等。 5、紫色土(参见课本P261) (1)分布:湿润热带、亚热带地区;

(2)紫色土类型: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

(划分指标为土壤pH和碳酸钙的含量)

(3)理化性质:紫色母岩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碳酸钙不断淋溶。土壤屡受侵蚀,母质不断更新和堆积,碳酸钙不断淋溶,土壤始终处于相对幼年阶段。 层次分异不明显,土层较薄,昼夜温差大,吸湿性小。

(4)紫色土的改良利用:因土种植,合理利用;蓄水防旱,保持水土;土壤培肥,用养结合。

九、土壤的污染与修复(参见课本P319)

1、土壤污染:

(1)概念: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些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而引起土壤环境恶化的现象。

(2)土壤污染物分类: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等。 (3)土壤污染的特点:渐进性和隐蔽性;积累性和地域性;不可逆转性;治理难而周期长。 (4)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严重的经济损失;农产品污染超标,品质不断下降;大气环境的次生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并成为水体污染祸患;农业生态安全的克星。

(5)土壤环境背景值:(相对概念)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6)土壤环境容重: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其数量等于土壤污染物最大允许含量和本底值(目前土壤污染物的含量)之间的差值。

(7)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或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特性及其所处的状态的综合体现与定性或定量的表述。 2、土壤修复

(1)土壤自净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或降低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2)特点:不同类型土壤其环境容量不一样;不同作物类型对污染物的忍耐能力不一样;相同作物的不同品种对污染物的忍耐力不同等。

(3)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农业改良技术、联合修复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