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应努力渗透美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22:08: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应努力渗透美育

作者:俞国龙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47期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应认真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美育:(一)培养学生欣赏文章中自然景观的美,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热情;(二)培养学生领略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美,积极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培养学生领悟文章作者的美,学习作者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四)培养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的美,形成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渗透 欣赏 领略 领悟 鉴赏 意境 审美情趣 引言

教育是培养什么人的话题,初中阶段正好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我们的社会进入了新时代,在以法治国,以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必须把美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去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思想的渗透。 一、培养学生欣赏文章中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热情

自然景观的美泛指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美,包括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石壁园林、鸟兽虫鱼等自然物的美。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篇目涉及了自然的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美景,如我在教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时,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文中所展现的自然景观的美——高峰、白云、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阳、沉鳞。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把文中景观连贯成一幅流动的山水图,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既有天上美,又有水中美;既有色彩美,又有声音美。接着让学生拿古文来对照现实长江的生态美,教师播放视频展示长江优美的风景,学生充分感受到“实是欲界之仙都”。再引导学生去观察我们身边的景观,随着“五水共治”和“垃圾分类”的实施,学生发现了我们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人居环境越来越美了,深深懂得了“青山绿水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能不激发起我们的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吗?

二、培养学生领略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美,积极营造和谐文明社会风尚

文章中人物的美,作者主要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在思想的美,学生会受到美的感染、熏陶,产生一种向善向美的内驱力,要求自己向美的方向发展,从而,会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在教学《驿路梨花》一文时,学生可以充分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受到文章中一群人物助人为乐的美。若要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文章里的一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崇山峻岭深处的小茅屋之所以能保留十年之久,都是小说中的人物关心照料的结果。这组群像展现了“雷锋精神”处处开的社会新风貌,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虽然彭荆风创作在70年代末,但对现实社会中“马路上老人跌倒没人扶”“公交车上无人让座”“黑心棉”“毒胶囊”等不良风气非常有抨击作用。通过此文的教学,学生就领略了怎样做一个心灵美的人,怎样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学生的心灵培养好了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就形成了。

三、培养学生领悟文章作者的美,学习作者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挖掘人文底蕴,创设育人环境,要结合作者独特的经历,具体的写作背景去感染学生,通过对文章作者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的学习,来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我在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学生对史铁生怀念他母亲的主题比较容易理解,但对史铁生的经历了解很少,我就在课中化了很多时间介绍史铁生的生平,他是中国作家,散文家,毕业于清华附中,20岁去延安插队,因疾病双腿瘫痪,在他母亲坚强教育下,史铁生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有影响力的作家,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作家展现在学生面前,他白天在地坛读书,晚上在家中写作,他在绝望的境地中走了出来,为了一个母亲临终的遗言“要好好活”,他坚强地挺了过来,度过了一段艰难痛苦的岁月,他有过惆怅,有过悲伤,但在他的文章中听到的是一种积极的声音,没有一丝对多难命运的悲叹,他用母亲给他的浓浓深情化作坚持活下去的信念战胜了病魔,活出了人生的精彩。作者的生平、作者的人格是极好的语文教学资源,一个残疾人面对生活能有这样坚定的意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呢?

四、培养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的美,形成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告诉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用艺术去感染学生,艺术美的内容很丰富,具体可以让学生通过意境去感受艺术美,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感和客观事物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诗人眼前见到的大海景象是一个意象,结合诗人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包涵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这样就构成了意境,能充分感受到诗人爬上碣石山,面对沧海所抒发的宽阔胸襟和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在鉴赏中,学生领略了“借物抒怀”的艺术美,在不断鉴赏中提高审美情趣。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理性分析去感受艺术美,《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判。在教学莫泊桑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如果只停留在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形象分析上,就不能鉴赏到文章的艺术美,教师要引领学生探讨人物形象形成的社会原因,才会引起学生对小说表现的特定社会中人性扭曲有深刻认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载体是文本,教师要深入挖掘自然景观、人文内涵,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力渗透美育,把学生培养成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俞国龙(1970.2—),男,汉,浙江宁波奉化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从事研究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