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翻译论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3:32: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阐释学翻译论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究

作者:王蒙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0期

摘 要:作为华夏文化的起源和古典诗歌的雏形,《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代表之作, 它对我国后世诗歌, 以至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阐释学理论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日趋完善,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运作四步骤更为阐释学注入了新的力量,推动阐释学朝着日趋完善的方向发展。本论文以《蒹葭》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理雅各和许渊冲的译本,尝试从阐释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关键词:阐释学;乔治斯坦纳;《蒹葭》;中国古典诗歌

这首诗揭示了人物对“伊人”的真挚向往和执着追求,但也暴露了他的求爱于佳人却求而不得的挫折感。全诗分为三小节,每节为八句,诗人在整首诗中仅仅改动几字而已便将个中情感刻画的入木三分。这种技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被使用,通过重复句子来解释人物的强烈情感。在这一章中,作者将分析两个英文版本的建甲由詹姆斯?莱格许渊冲。本文试图从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并探讨其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 1、信任

“信任”在阐释学运动理论中首当其冲。斯坦纳声称,“所有的理解,以及翻译出来的解释性陈述,都是从信任行为开始的”(斯坦纳,2001年,第312页)。当译者选择要翻译的文本时,他/她必须相信并相信所选的文本是有用的,有意义的。信任是确保更好地复制源文本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信任是翻译之基。但是,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本类型决定了信任的程度有所区别。

《诗经》文笔优美,内容丰富,涉及劳动、关系、天文、地理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美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此外,许多学者,特别是翻译家,都有共同的愿望和责任,把中华文明的5000年辉煌介绍给全世界,让全世界欣赏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之美。对于译者来说,翻译这本书必须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这就是斯坦纳的“信任”的含义。理雅各的古籍翻译有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美,这也证实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强烈信任。许渊冲先生曾经说过:“我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经典译成外文,向全世界传播先进的中国古典文化。它是建设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世界更辉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渊冲,2015:2)对于许先生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强烈信任感的伟大使命,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入侵

“入侵”紧随“信任”之后可谓之第二个步骤。斯坦纳指出,“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表明理解、识别、解释是一种紧凑的、不可避免的攻击模式”(施泰纳,2001年,第313页)。这个过程总是暴力的。因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总是存在冲突。“侵略”一词实际上是对原文的理解,反映了解释学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思想——翻译就是理解。斯坦纳认为,攻击性是通过暴力手段突破语言的文化、心理、审美和历史差异,不断理解和解释原文含义的必然攻击。 在这首诗歌中,理雅各和许渊冲对“伊人”这个词的翻译不同。在理雅各的翻译中,他认为这首诗是在说“有人告诉他如何寻找另一个似乎很容易找到但却找不到的人”,所以他把“伊人”翻译成“他”。在许渊冲的版本中,他把“伊人”翻译成“她”,因为在他的理解与消化之下将此诗理解为爱而不得的爱情诗。由于二者的母语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较大,他们对这首诗的领悟也各有千秋。然而,许渊冲对于中国文学心领神会,对中国诗人的敏感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因而它对中国古典词有着更为透彻的领悟。从侵略的角度看,徐先生对这首诗的“侵略”程度远超理雅各。 3、融合

融合是斯坦纳理论的第三个阶段,“它是指译者在第二乐章中摘取的源文本的意义,被带到目标文本中,它已经充满了自己的词语和意义”(Munday,2001,第164页)。融合是思考的过程。译者需要集中精力消化和吸收原文的意义,并将其正确地传达到译文中。

许渊冲的翻译更偏向于保留原诗的古雅之风而不是追求准确的逐字逐句对应。在原诗中,唯有“在水一方”、“在水之间”、“在水之间”和“水中央”、“水中坻”和“水中沚”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一方”、“湄”和“涘”都指河的另一侧,“坻”和“沚”都指河中间的小岛。这些话并不是用来表示这位家人的确切位置,只是表示她不易接近。整首诗都在创造一种隐晦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女人似乎无处不在,而男人却毫不留情地寻找着她。在理雅各先生的翻译中,他把第一组词翻译成“关于水的某个地方”、“在水的边缘”和“在河岸上”,第二组翻译成“在水中”。理雅各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并选择了一种更简单的翻译方式。对于外国人来说,他的翻译易于接受。然而理雅各的翻译也摒弃了一样“珍宝”,即古典诗歌的韵味---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实际上存在于其朦胧之中。在许渊冲的翻译中,他把第一组单词翻译成“河外”、“对岸”和“河底”,第二组翻译成“她在其中”、“她在远方”和“她在远方”。尽管他的翻译不是逐字翻译,但诗的精神和风格却保存得很好。从融合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二者都很好地消化了这首诗。 4、补偿

补偿是斯坦纳翻译理论的最后一步。在前几步的过程中,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失去源诗的内容和意义。因此,译者不仅要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内容上恢复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诗经》虽然现世较早,但并不缺乏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例如,使用简洁的单词和和谐的韵律,以整洁的结构书写等等。通过对比二位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二位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补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许渊冲为了保留原诗的古朴风雅,将翻译的格式控制在五字一句,四句一节。同时,每句诗都有一个结尾韵,完美还原了原诗的合辙押韵。从翻译过程中的补偿角度看,许渊冲的翻译不仅传达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魅力,而且保留了原诗的形式和风格。与许先生的补偿效应相比,理雅各先生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诗的中国特色。但毫无疑问,理雅各先生已经做出了足够的补偿。不可否认他的作品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做出巨大的贡献。

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节奏、整齐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作为一名翻译爱好者,研究古典诗歌的英译,把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地,是我们的责任。

其次,作者通过从解释学理论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解释学为古典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自中国翻译出现以来,大多数中国译员都把严复的“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然而,译者的主体性几乎没无人问津。自解释学传入中国以来,它为中国翻译工作者的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极大地提高了翻译工作者的地位,对丰富翻译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Legge,James.The Chinese Classics,.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XuYuanzhong.An Unexpurgated Translation of Book of Songs. Beijing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94

[3] Xu,Yuanzhong.On Chinese Verse in English Rhyme:From the Book of Poetry to theRomance ofthe Western Bower[z1.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1992 [4]汪榕培,任秀樺.诗经(中英文版)【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5]汪榕培.漫谈《诗经》的英译本[J].外语与外语数学,1995,(3)。

[6]刘重德.论译诗(上)一《中国古诗汉英比译五十三首》序【J】.现代外语,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