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导学案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1:25: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语〉六则》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学习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学习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古义异义词 (3)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不耻下问(形容词用作动词,“认为可耻”。) (4)特殊句式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属宾语前置句。)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属宾语前置句。) 【课外知识补充】 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行而成的。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全书约为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采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即《学而》《为政》《八俏》《里仁》《公冶长》《雍也》《达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

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定必读书。《论语》中有不少总结社会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渐成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重点品析】

1.《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

2.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

3.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写上你读后的体会吗?

【同步达纲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 (2)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 (5)默而识之( )________________ (6)敏而好学( )_____________ 2.文言文中的“而”主要作连词用。有时表示顺接,指“而”连接的两个部分,

意思是顺着下来的,通常可不译或译为“并”“并且”;有时表示转接,指“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可译为“却”“但是”等;有时表示修饰,指“而”连接的两个部分中,前一部分修饰后一部分,可译为“地”。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字各属哪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 ) (2)敏而好学( ) (3)默而识之( ) (4)人不知而不愠( ) 3.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确,生活处处有老师。请根据自身经历,简要写出一件这样的事例,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论语六则》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