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之我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5:31: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之我见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可以使幼儿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为此,我们把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作为研究课题,旨在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礼貌待人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帮助幼儿逐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主处理同伴间矛盾、纠纷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习惯,为幼儿将来独立于社会奠定基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现状调查

我们采用调查和实验研究方法,在现实场景中观察了解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避免了只从主观看法去推测问题的现状,进而结合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工作的理论,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对策,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班级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调查分析

幼儿友好相处情况、幼儿友好交往情况、幼儿礼貌用语情况的调查分析统计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1~表3的调查是在幼儿游戏和各种活动中,运用轶事记录法和时间取样法,观察幼儿亲社会行为,结合家长问卷统计获得的数据。总体上看,多数孩子有初步的友好相处的意识,但尚未形成习惯,少数幼儿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行为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过失型:有某种不良需要或认识不足,在外因诱发下产生违反行为规范的行为。

品德不良型:在某些不良需要发展的基础上,受错误意识倾向支配而产生的违反友好行为规范、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攻击型:由于需要受到挫折引起情绪冲突,对特定的对象(被主体认识是需要的剥夺者或损害者)发生反抗、发泄、报复等攻击行为。

压抑型:需要受到挫引起情绪障碍,丧失信心、自卑、悲观而产生的消极行为。

幼儿各类不良行为分布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幼儿的不良行为中,过失型和攻击型的幼儿占大多数,主要是由于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或认识不足而产生的。

2.班级幼儿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本人执教的小班中,幼儿消极社会行为中表现较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部分幼儿攻击性行为较强,其表现是抢人家的东西、事事爱抢先、喜欢打人等。

形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育不当。孩子入园前大都是由老人带着,摔了一个跟头,碰到椅子,大人就会打椅子,说:“椅子不好,碰到宝宝了。”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习惯,总是怪别人,攻击别人,从而形成不良的心理归因。二是榜样不好。现在有些影视片,打来打去的挺多,孩子觉得挺好玩的,实际就学了一些不好的榜样。同伴间不好的行为,小孩也要学。三是环境因素。家庭对独苗关爱过度,对独生子女缺乏要求,以致孩子养成独占、独霸的习惯。

二、教育对策

1.加强教学活动中的诱导作用

把培养幼儿正确行为观念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强化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幼儿逐步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游戏,可以使幼儿养成同伴间互相谦让的行为习惯;种植和值日生活动,可以教育幼儿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学习文学作品、讲故事等,可以教育幼儿讲礼貌、守纪律、拾金不昧等。

2.增强情境活动中的启发作用

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反省,为此,我们通过讲道理、观看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途径,呈现一个有消极社会行为的儿童形象,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危害,让他们认识到他人对不良行为的不满,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欢迎的,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等行为产生否定情绪,从动机上改正消极社会行为。

3.巩固正面榜样的示范作用

成长期的幼儿,一方面,教师的表率作用对他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及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幼儿消极社会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抱打不平”等,也应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幼儿向榜样学习的愿望。

4.强化“不一致反应”的效应作用

幼儿有时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对幼儿的消极社会行为表现如攻击性行为作出“不一致反应”,对他们的行为不予强化、不予注意,而对被攻击的对象却给予充分的关注。这种一冷一热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提供了非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对比较冲动、不冷静的幼儿实行短时间的“坐冷板凳”的惩罚,待其平静后,再与他作进一步的交谈。

5.密切家园共育的连锁作用

为了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日常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成长的意义。同时利用同家长单独接触的机会,互相交流信息,增强家长平时用自己良好的言谈举止影响幼儿的意识。我们还建立了“家园联系册”,开辟了“家园共育”园地,密切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联系,给教师在幼儿园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效果分析

实验历经半年按期结束,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实验结题检测,结果见表5~表7。

上述表5~表7与实验前调查表对照比较,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同伴间能友好相处,不打人、不骂人,争夺、推抢现象明显减少,大家都想玩的玩具基本上能商量着玩,能用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

通过实验前后对照比较,发现实验后各方面的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友好相处方面

具有攻击性的幼儿知道了他们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体验到了集体活动的乐趣,知道了只有不打人、不骂人的人大家才喜欢他。幼儿在打人、骂人方面较实验前减少了70%以上。

2.学会交往方面

能友好地和同伴一起玩,玩游戏时有时能协商分配角色,在游戏过程中如果与小朋友发生矛盾多数时候能讲道理,很少有动武力或讲难听话的。较实验前相比抢玩具现象明显减少,能主动让玩具的幼儿增加了55%,能协商要玩具的幼儿增加了100%。

3.礼貌用语方面

来幼儿园和离开幼儿园时能主动向老师问早和说“再见”,不需要大人的提醒,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能主动道谢,影响别人时多数能主动道歉,需要别人帮助或借用别人的用品时能礼貌地提出请求。较实验前相比,会用“请”的幼儿达到80%,会说“对不起”的幼儿达到74%,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后基本上都能说“谢谢”。我们进行的是第一轮实验研究,有许多内容的确定适度要研究,方法未必规范,要求未必适度,有待在今后的实验中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