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怀:“天府之国”的演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7:36: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所在地,至唐代趋于繁荣。唐人沈亚之说:“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⑥但安史之乱后一度陷于吐蕃,“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⑦宋元以降,河西走廊一带的经济有所恢复。清代学者吴大成对凉州十分赞赏,他在《西夏书事》中写到咸平六年(1003)冬十月赵保吉袭破西凉府时说:“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况其府库积聚,足以给军需、调民食,真天府之国也。嗣后保吉身亡,德明终能保守灵、夏,岂非凉州畜牧甲天下,借以养成锐气哉!”⑧这是将武威称作“天府之国”的唯一记载。 把台湾东部地区称为“天府之国”,也是清代的事。清初郑成功准备收复台湾的时候,有“荷兰甲螺何斌负债走夏,盛陈[台湾]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且言可取之状。”⑨《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也说:“台湾为天府之国”,“台东,天府之国也。”⑩在清代,台湾自然条件较好,且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台东和嘉南平原。其所谓“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台东而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杨慎:《全蜀艺文志》卷48,线装书局2003年版。

②(清)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卷49《兵政》五边防上,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③(清)庆桂等:《清高宗实录》卷1486,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④(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原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⑤《清高宗实录》卷202。

⑥(清)董诰等:《全唐文》卷784《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⑦(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2《古雍州》,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⑧(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7,广文书局1986年版。 ⑨(清)连横:《台湾通史》卷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⑩(清)连横:《台湾通史》卷28《虞衡志》:卷31《拓植列传》。

近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天府之国”逐渐沉寂。沈阳、闽中、武威、台东等地自不待言,就连北京地区也失去了“天府之国”的美名,只有四川还保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于是,“天府之国”便成了四川的代称。

七、影响天府之国变迁的因素

以上是历史时期“天府之国”演变的基本情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两千年间“天府之国”演变的历史轨迹:战国后期,关中盆地和北京一带就先后获得“天府”的美誉。秦汉之际,关中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开始跻身于“天府”的行列。南北朝末年,太原附近一度被称为“天府之国”。隋唐两代,关中盆地高度发展,成都平原也有了“天府之国”的美名。宋辽夏金时期,北方地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而江南地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天府之国”。到元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成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天府之国”,而闽中、沈阳、武威、台东等地也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其后关中等老天府或趋于衰落,或有了新的称谓,只有四川盆地仍保有“天府之国”的称号。为什么“天府之国”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影响“天府之国”演变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耐人寻味的。大量资料来看,“天府之国”的演变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有时候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影响,情况比较复杂。

中国历史上的“天府之国”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天府之国”首先是大自然的杰作。“天府”本身包含着“天然宝库”的意思。古人在谈到关中盆地、北京地区和成都平原等“天府之国”的时候,常常称之为“陆海”。如东汉人杜笃也说:“夫雍州本帝皇所以育业,霸王所以衍功,战士角难之场也。《禹贡》所载,厥田惟上??滨据南山,带以泾、渭,号日陆海,蠢生万类。卡便楠檀柘,蔬果成实。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①此类说法在文献中多有记载,说明在那个时代,关中等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动物、植物等自然条件本身比较优越,非常适合作物生长和人类生活。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不少,但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并不太多。究其原因,主要与人为活动有关。就此而言,“天府之国”也是人为创造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天府之国”,都是人们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经过不断努力创造出来的,都凝结着人类智慧。例如成都平原本身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但在先秦时代经常遭受岷江水灾。自从李冰修建都江堰后,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府”。史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壅江作塴,穿郫江以行舟舡,又溉灌三郡。”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②古人认为,成都平原之所以能够“号为陆海”,是由于李冰开凿都江堰的功劳③。而关中号为“陆海”,也是由于“秦开郑国,汉作白沟”④。这种说法虽不全面,但有一定的道理。人类具

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自然,开发资源,优化环境。毫无疑问,人为因素在“天府之国”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自然环境是会发生变化的。历史时期一些“天府之国”的衰落往往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有关。关中盆地的情况就是如此。五代以后,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⑤,特别是到明清时期,关中的生态环境已经不能与先秦、秦汉时期同日而语。正如《钦定续通志·都邑略》作者所说:“唐承隋都长安,本周、秦旧地,议都邑者以此为首选。然阅世久远,盛极而衰。所谓地绝其脉,水化其味者,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宋)范晔:《后汉书》卷80上《文苑传上·杜笃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晋)常璩:《华阳国志》卷3《蜀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卷6《田赋考六·水利田》略同。

③《全唐文》卷793《创筑罗城记》;(清)朱鹤龄:《禹贡长笺》卷8,清抄本。 ④(宋)李昉等:《太平御鉴》卷75《地部》四○引崔寔《政论》,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⑤参见拙文《五代时期关中生态环境的变迁》,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增刊。

复秦、汉以前之旧。”①勿庸置疑,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直接导致一些“天府之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人为活动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上所述,关中“天府”的衰落与当地宋元以来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关中盆地在周秦汉唐时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俱佳,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是最理想的建都之地,也是最早的“天府”和“天府之国”,其生态环境为什么会逐渐恶化呢?因为关中地区是我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地方,这一方面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关中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人们为了生存,长期大规模开发土地资源,茂密的森林被砍伐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力不断下降。到唐代后期,关中这个天府之国就出了问题。唐末五代战乱频仍,军阀朱温对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导使关中人口外迁,水利失修,土地荒芜,经济衰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②。此后随着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转移,关中失去了中心地位,不再受到关注,再加上自然灾害的摧残,残破的景象长期得不到恢复。到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起来,关中在全国的地位继续下降,最终失去了“天府之国”的桂冠。

审视“天府之国”演变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天府之国”的形成,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关,与人类的良性开发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而天府之国的衰落,则主要是不良的人为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恶果。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历史上的“天府之国”大多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但它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天府之国”是大自然中的宝地,是最适宜人类生活的地方。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经营它,但可能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使它遭到破坏。我们需要“天府之国”,我们的子孙后代也需要它。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总结历史上“天府之国”形成与衰落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嵇璜等:《钦定续通志》卷110《都邑晷》,浙江书局1886年铅印本。

②拙著《人为因素对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刊《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