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8:28: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范若寻

来源:《信息记录材料》2019年第01期

【摘要】车辆工程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复合的传统工科专业,急需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发展,以适应当前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汽车行业对专门人才的较高要求。本文依据新工科教育的发展理念,结合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特点,提出了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革新、课程体系重构为主体的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创新实践能力高、跨学科整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汽车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24(2019)01-0195-02 1 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领域内新产业、新技术与新模式的快速推进,新一轮的工业与创新革命已经悄然来到。全新技术的兴起与新兴学科的出现给传统工科专业的工程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为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并跟随世界科技创新速度,新工科教育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依據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与北京指南所提出的新工科建设思路,传统工科行业要避免以前以学科为主的发展思路,应当在认清当前新形势与新任务的全新挑战,以结果为导向进行人才教育,应着重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创新实践能力高、跨学科整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 车辆工程作为主要以传统机械类知识为教育背景,同时融合了工程学、电子、计算机与设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传统工科专业,虽然在课程知识体系与培养方法上类似于传统机械大类专业,但由于其自身高度复合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与传统机械类专业的本质差异,同时也奠定了其具备开展新工科教育改革与探索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当前,我国汽车行业一方面面临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困境,多处关键技术掣肘于外企,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又与各车企所需的技术研发人才有明显差距。因此为改变当前汽车产业的困境,车辆工程专业应以新工科教育背景为契机,通过探索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合我国汽车企业的专门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而后以此为基础,基于新工科教育背景,为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提出初步建设方案,为后续培养模式改革打下基础。 2 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目前,全国大约有110多所高等院校先后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这其中大部分院校均应该属于应用型院校。此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强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既不同于研究型院校对理论基础的严格要求,又有别于高等职业教育针对理论知识基本达标的要求。但通过调研各应用型院校所设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不同高校所设置的培养方案几乎大同小异,难以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与重要性;同时,多数地方院校也未紧密结合当地产业,无法针对汽车这个复合学科的特色进行人才培养。结果导致多数应用型院校培养出的车辆工程毕业生如出一辙,缺乏自身特色,难以适应汽车企业对汽车专门人才的需求。因此,目前应用型院校下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普遍难以体现出新工科中复合与融合的思想,致使汽车产业中一些新兴复合领域专门人才缺口十分明显。针对此现象,本文拟探究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多而不精、强而不钻的培养方式提供一些改革的思路。

3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新工科教育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改革的全新理念,首要任务仍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但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却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唯有以结果为导向,明确并紧跟新经济对新工科人才能力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合的专门人才。通过走访车企调研发现,目前虚拟与智能化设计生产已经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人工机械设计制造,是今后汽车设计与加工制造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智能汽车与互联网汽车的到来,车电一体化现象也日趋明显;此外,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与轨道交通产业均呈现一种井喷式发展。上述汽车相关领域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国内汽车类专业设有汽车智能化设计、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等人才培养方向的却较少,多数车辆工程专业仍在大量培养传统机械类人才,明显滞后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基于此,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紧密融合新兴学科,以汽车产业为依据,立足于汽车新技术与新方向的复合发展,培养具有坚实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卓越,精通数字化技术,面向电子、新能源与轨道交通工程等领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 教学方法革新

新经济需要新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则一定要依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引导,这就需要实现从传统工科以学科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转向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汽车作为先进技术的代名词,相关新兴技术发展迅猛。传统以学科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过渡依赖教材,简单单调,无法介入更多的先进理念与新技术,所授知识点往往均滞后于当前主流技术,使学生毕业后难以做到迅速与企业接轨。因此,对于新工科背景下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确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依据现代车企所需能力与要求进行重新设计,由于汽车行业自身特色,应注意适当减少已经淘汰的相关技术的讲解,更多的学时应放在当下主流汽车技术的讲解,应适当脱离教材,从最新的研究论文或学术报告中提炼出汽车主流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行讲解。同时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应尽量从科学问题或实际生产问题中代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实践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 3.3 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适合革新后的教学方法。围绕新经济背景下,汽车产业对专业方向的能力需求,以结果为导向设立相关理论课、实践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理论课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与汽车相关工程实践环节;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则主要包括带领学生参加国内汽车类相关大学生竞赛,以及培养学生撰写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的素养、意识与能力。其中理论课讲述仍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授课方式则较为多样,在前期可以以教师讲述为主,后期则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能动性,实践教学是对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扩展与提升,参加竞赛与专利撰写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4 结语

为适应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全新体系对汽车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本文契合新工科教育背景,针对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究。提出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结果为导向,要适当结合当地与国家汽车产业与汽车新兴技术的需求,通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革新教学方法、重构课程体系等方法的推进,共同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创新实践能力高、跨学科整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汽车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7]6号.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4]王奎洋,贝绍轶,唐金花,李国庆.应用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29-32.

[5]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17-24. [6]姜云斐,吴金华.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农机,2017(9):243.

项目名称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项目编号是JGJX2018D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