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5:32: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图形中的规律

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⒈“图形中的规律”是要让学生学什么呢?

⒉怎样以“数形结合”为主线,借助形来研究数的规律,从而积累探究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⒊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经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磨课要点

⒈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学会了按规律接着画,按规律填数,会探索一组算式背后的规律,能接着写出后面的算式和结果等知识。

已有生活认知:在生活和数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有规律的事物,以及事物变化趋势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方法,更多的是要通过探索、归纳、猜想、解释、验证得到结果。

思维特点:“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的思维阶段,如何顺利把握知识的要点,提升思维尤为关键。

⒉终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⒊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探究规律。经历“观察---猜测----验证----应用”的过程来探索规律,采用活动法、观察法、分析比较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中,充分贯彻主体性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用准确地语言描述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从而找到图形中的规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97页。 教学目标

⒈用小棒摆连接三角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归纳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语言描述或算式表示,体验发现连接三角形规律的方法,初步感悟数形结合及模型思想。

⒉用类比迁移的方法研究连接正方形的规律,并与摆三角形的联系、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⒊应用探索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数学的价值,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经历在操作中探索连接三角形中的规律这一过程,能用语言

描述或算式表示规律。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探索发现连接图形的不同规律。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PPT课件、小棒。 学具: 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⒈产生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认识它吗?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

⒉介绍公共边。 ⒊激发探究需求。

师:看来摆小棒能帮我们解决问题,确实是个好办法。照这样摆10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你们还摆吗?为什么?

⒋导入。

师:找到规律,再推算,这个主意怎么样?看来发现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连接图形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材上出现的问题是摆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我将10个改成了100个,数字变大了,目的是让学生一时之间没办法用小棒摆出结果,从而产生探究规律的强烈需求。并让学生体会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一般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找出规律后再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操作探究,探索规律 ⒈动手操作,初探规律。 ⑴说明活动要求。 出示表㈠。

请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连接三角形的个数 摆成的图形 用算式计算小棒的根数 1 2 3 4 … 10 … … ⑵学生动手探索规律,老师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直观操作,经历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图形中规律的方法。】

⒉反馈交流,观察发现。 预设1:一形不变法3+2×9=21 预设2:一边不变法1+2×10=21 预设3:减重复边法3×10-9=21

小结:刚才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发现了连接三角形的个数和小棒根数之间的规律。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观察发现能力也不一样,观察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样,探索的规律也不一样。通过展示交流,并有机地进行板书,起到了顺学而导的作用,让学生亲历 “数形结合”的分析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⒊建构模型。 ⑴呼应。

师:现在10个你们会算了,100个你会算吗? ⑵建模。

师:如果摆n个你会算吗?

预设1:3+2×(n-1) 预设2:1+2×n 预设3:3×n-(n-1)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形象表示——数学语言描述——抽象归纳出字母式子这一符号化、形式化的建模过程,让学生感悟到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抽象归纳等数学思想,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4.应用规律。

一共有37根小棒,能摆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你会算吗?请动笔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探索了连接三角形的规律后,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