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讲学练》高一上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4:03: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高一上参考答案

专题一 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一、积累运用 1. A.( B迷惘wǎng;C. 摇曳ya ; D. 遒 qiú劲 ) 2.D (A 金碧辉煌;B 闲暇;C 抉择、铮铮铁骨)3.A ⒋答案:A 【解析】A项,“推托”是借故拒绝或推辞,使用正确;B项,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C项,“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此处应为“不温不火”,指的是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D项,“大而化之”意思为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5.D解析:A缺少主语,去掉“使”或“随着”; B成分残缺,应在“自强不息”后加“的品格”; C结构混乱,“是因为??的结果”这个句子是由“是因为??”和“是??的结果”两个句子杂糅而成的。 6.A 7. B ( “战胜死亡的年轻”不是读出“疲惫和伤感”而是读出“胜利的喜悦”。) 二、文本研习

(一)1、竞:竞相、争着,表现了万物生机蓬勃;怅:原意是“失意”,这里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峥嵘:不平凡;遒:强劲有力;激扬:(用文字)抨击丑恶事物,赞扬美好事物;遏:阻止。 2、“看”总领七句,关键句是“万类”一句,揭示了本质特点。3、描绘了一幅立体的、辽阔无垠的、色彩绚烂、生机盎然的江南秋景;从色彩、远近高低以及“万、层、漫”所显示的事物的广度和“遍、尽、透”所显示的事物的深度等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描写;;上阕用一反问引起抒情——秋景虽然活泼,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壮美,使诗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呼唤革命的到来,诗人触景生情。4 、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形象,直接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5 、写景抒情结合,意境雄浑博大,气势磅礴,画面壮阔等(意思对即可)。

(二)6.用“蜘蛛网”“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凝霜的枯藤”等意象(具有痛苦、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反映了社会的贫困、落后、动荡、黑暗;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感情内蕴和独特的诗美空间。7.第一问:在那人妖颠倒的时代,作者不同流合污,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者相信未来的人们会对那个时代作出公正的评价;作者更相信真理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第二问: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的抗争,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第三问: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霜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也是精神上的)之中,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有孩子似的纯真,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8、“孩子的笔体”虽然幼稚,但却是美好的、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表明作者愿望的纯真、信念的坚定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9.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10.A(“历史迷雾”或掩盖真相的东西) 三、拓展阅读。

(一) 1、“荆棘变成杜鹃”,意思是把染血的荆棘看作(就像)杜鹃花。共同点:“鲜红”、“美好”。在奋斗者看来,染上战斗者鲜血的杜鹃花,它体现了顽强进取的精神,就像杜鹃花一样美艳。表现了笑对苦难、蔑视苦难的情怀。2、人生只要有执著的追求,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艰难险阻都能踩在脚下。3、没有比人更高的山。4、不甘平庸、积极进取、勇于追求、乐观自信。 5、B (“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富有内涵,发人沉思”均不相合。缺乏想象和意境正是汪诗的不足)

(二)6、喻指理想的实现。具体表现为寻得“桃色的珠”。7、给人以幸福、甜美、温暖、柔美、欢愉的感觉。感想:经过艰苦努力实现理想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8、写出“贝”

1

的神秘、珍贵、独特、飘渺、不凡。 9、D (开绽、绽开,开绽好;开放同“贝”不合。A、B、C强调开绽的条件,衬托美好;D“暗夜里”体现不经意间,说明“梦”的到来不可预知,有某种不可测性,但只要付出心血,用心守侯,有时会在你不经意间降临) 10、(1)突出找贝的艰难,“大海里”已经难寻,“大海的底里”更加困难重重。(2)强调养护的重要、不易,时间之长:九年后还要九年;多方养护:“海水”养后还要“天水”养。 四、语言和思想实践。1.(1)答案:①感触——感叹 ②勾通——沟通 ③“一部”后加“包含有” ④使——为 2. (1)将“弹冠相庆”改为“共同祝贺”;(“弹冠相庆”是贬义词)(2)将“贵网站”改为“本网站”;(“贵”是敬辞)(3)将“要求”改为“诚邀”;(“要求”语气太强硬)(4)将“恳请”改为“恳切”;(“恳请”和“希望”重复)(5)将“拙作”改为“大作”。(“拙作”用于谦称)。3.B.【解析】语段中画横线处的诗句要上连“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下接“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只有B项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4.略

回旋舞

一、积累应用

1. A ( B戏谑(xua) C累(l?i)赘 D 濒(bīn)危) ..

2.C (A.寒暄 雾霭 B.掉书袋 D.触目惊心) 3.B ( A项,重复“尤其”“更” 删去一个,C项,搭配不当,“执行??任务”或“开展??工作”。D项,句式杂糅,“采用的是高鹗续作这一说法”或“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4.A (A项,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符合语境。B项,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用“耳目一新”更恰当。C项,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视觉艺术不是新生事物,可用“如火如荼”。D项,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掉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除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用防止继续受损失。可用“未雨绸缪”。) 5.答案:④ ① ③ ②

二、文本研习(一)1.①极力攀附 ②单方痴恋 ③一味奉献。因为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2.①平等独立 ②心心相印 ③祸福与共 ④相知相依 3.凌霄花指依附别人的人。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4.A

(二)5.前两次“幸福”是海子的幸福,是在海边有所房子,“喂马、辟柴、周游世界”。这种幸福是远离尘世喧嚣的幸福,是海子虚拟的精神上的幸福,第三次幸福是对陌生人的祝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现代尘世生活中的幸福。从中可见海子思想上的矛盾。

6.“我只愿”的意思是:尘世的幸福是众人的,与我无关,我仍只愿偏安一隅,独守内心的童话般的精神世界。诗人把祝福留给了世人,而他自己却不甘于过这种生活。他刚对世人表露赤诚的心怀,很快就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和众人。现实方面,他肯定了世俗生活的幸福,精神方面,他又独守自己诗歌的理想。现实与精神,愿望与追求,两相矛盾,不可调和, 表现了诗人孤傲超俗、独守清高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阅读

1.B(从“早潮到晚潮”“从A型到O型”是说“呼啸”持续时间长,“合唱”的人多)

2

2.C(不能说“重章叠体”,它没有《诗经》的“章”) 3.D【解析】D项说:“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是老橡树的自白,不正确。诗中的“我”字是诗人自称,这两句诗是布鲁诺在“老橡树”精神与品格的感召下明志奋进的宣言。 四、语言和思想实践

1.遭受放逐、行吟泽畔;归隐田园,遥望南山。(每空2分,意思相同即可) 2.(1)是绿叶,是土壤,是基石,等等,合理即可。(2)有奉献精神,献身精神,有默默无闻的品格等意思即可。

3.你做事有干劲,也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人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如果没有你磨盘,我这个磨心又有什么用呢?

专题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

一、积累运用。1.B(A 跬步 kuǐ; C拜谒ya;D锲qia) 2.D(道貌岸然) 3.B(“聚集”是“集合或凑在一起”的意思,“云集”是“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品位” 在句子中指“文学作品的质量高”;“品味”指“品尝”。“赞扬”指“称赞表扬”,经常用于人和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用于具体事物的情况较少;“赞叹”指“称赞并发出赞美的声音”,经常用于对不寻常、了不起的事物的赞美) 4. B (代/助/动)⒌【答案】C【解析】A项,重复累赘,“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B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D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6.默写(1)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风雨兴焉;蛟龙生焉; (4)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二、文本研习。

(一) 1、D 2、A(博学:广泛学习) 3、B 4、C

(二) 5、 D 6、C(两个“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向”。A项前一句中的“从”,动词,跟随。后一句中的“从”,介词,自。B项前一句中的“乎”,介词,比。后一句中的“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D项前一句中的“则”,连词,却。后一句中的“则”,副词,就是。)7、B 8、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9、(1)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2)(他们认为)称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则极为可耻,称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则近于谄媚。

三、拓展阅读 1、B(此项中的“异”与例句中的“耻”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为动词使动用法,“使……活下去”;C项为名词动用,为“做王,称王”之意;D项是名词作状语,“在露水中”)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问为耻”的根源在于不能正确认识“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这个道理。4、师; 师; 学于师; 问; 学必好问;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 5、选C。四处“名”依次解释为:出名;说出;占有、拥有;名贵。6、“行”指德行;“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