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1:18: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技术操作规范

一、 手术适应症

非手术治疗和其它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的患者,包括:

(1)原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炎 (2)类风湿性关节炎

(3)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髋关节病变 (4)部分严重的髋臼骨折

(5)股骨颈骨折,包括少部分新鲜股骨颈骨折、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骨

折不愈合及经保守治疗和其它内固定术后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6)髋部创伤后骨关节炎 (7)特发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8)髋臼发育不良所致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 (9)髋部周围肿瘤

(10)特殊疾病,如肾病性、血红蛋白S病、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对于年轻病人的选择,一定慎之又慎。

二、 手术禁忌症

1. 绝对禁忌症:主要包括髋关节活动性感染和结核的存在,以及威胁病人生命的合并症的存在。

2. 相对禁忌症:神经营养性疾病和外展肌力严重不足的患者。

三、 手术入路选择

1. 前外侧入路:经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间隙进入。

2. 外侧入路:通过臀中肌和臀小肌于转子附着处前部的松解而达到外展肌

群的松解。

3. 后外侧入路:经臀中肌后方和臀大肌间隙进入。 4. 经大转子入路:采用大转子截骨。

四、 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失误和并发症

(一) 合并神经损伤

1. 发生原因:(1)直接损伤;(2)骨水泥及电刀所致热灼伤;(3)神经周

围血管损伤。 2. 预防:

(1) 术中小心牵拉; (2) 保护坐骨神经;

(3) 防止骨水泥渗透到神经周围;

(4) 避免过度延长肢体,术前应根据X线片及假体型号,计划下肢延长长

度;

(5) 熟练的手术技巧。 (二) 合并血管损伤

1. 原因:(1)手术器械因素;(2)骨水泥因素;(3)血管因素。 2. 预防:

(1) 术中仔细和轻柔操作;

(2) 髋臼边缘放置牵开器应靠近骨面

(3) 髋臼假体固定螺钉应固定在骨中,避免损伤血管及软组织。 (三) 骨折

1. 原因:患者骨质疏松及先天性或后天性骨质结构异常改变和手术医师操作失误等。 2. 防治:

(1) 髋臼骨折:如伴有骨质疏松,可采用同等大小的髋臼打磨器或使用

骨水泥固定假体,避免髋臼骨折。 (2) 股骨骨折:

① 术中骨折:多出现在以下情况:取内固定物所遗留的空洞造成应力增高;骨骼发育不良或存在畸形;软组织严重挛缩;插入过大的假体锉或假体;骨质疏松造成骨强度下降。

② 术后骨折:骨质出现过分应力集中、严重创伤、假体松动、骨质量下降。采用的原则按术中骨折处理。 (四) 感染

1. 原因:包括术中污染、体内其它部位存在感染病灶、病人体质差、长期服用激素、手术期间存在隐匿感染等。

2. 预防:选择最佳手术时机、预防性抗生素应用、采用层流手术室、使用紫外线、仔细手术区域消毒和覆盖、严格无菌操作、精细熟练的手术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抗生素骨水泥的应用、手术室内流动人员的限制、防止切口污染等。

(五) 术后脱位

1. 原因:(1)术前因素:有患髋术前手术史、翻修术;(2)术中因素:后

侧手术入路的选择、假体头的尺寸、假体放置失误;(3)术后因素:关节活动过早,尤其术后早期过早屈髋超过90°,或过早进行髋关节内旋和外旋活动。

2. 治疗:治疗前需详细研究脱位原因。 (六) 术后假体松动:

1. 原因:(1)生物力学因素:作用于界面的应力、界面结合强度、应力遮挡和骨吸收;(2)生物性因素:磨损颗粒的产生和扩散、界面纤维膜的形成、破骨细胞的激活和骨溶解;(3)外科技术。

2. 预防:(1)改进外科技术,获得假体-骨水泥-骨组织或假体-骨组织界面间的最大结合力,同时减少作用在界面上的应力强度。(2)减少应力遮挡。(3)减少磨损颗粒的产生。(4)骨质疏松的治疗。

(七)双下肢不等长

1. 原因:(1)股骨颈截骨面不准确;(2)选用股骨颈过长;(3)特殊手术要求。

2. 预防:(1)准确的术前测量;(2)术中测量比较。

五、 术后注意事项

(一)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应用时机:术前半小时、术中、术后两日内合理使用

药物选择:盐酸去甲万古霉素400mg 1次/12小时;广谱抗菌素(尤其是针对G –细菌)

用量按说明书中重度感染标准剂量使用,抗生素选用时注意格兰阴性菌及阳性菌的覆盖,避免重复。

常规患者术后第3天停止抗炎治疗医嘱,若患者体温异常或存在其它特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