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启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21:57: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启示

作者:龚利萍

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01期

一、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

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也叫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而言的,是为信用等级不高、收入较低、债务负担大的借款人提供的信贷服务,需要借款人以住房或其他财产作为抵押。由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比较大,因此次级抵押贷款要求的利率比优质抵押贷款高得多,是一种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为了转移风险和回收资金,往往将其进行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出售。这样,次级抵押贷款就变成了资产抵押债券(MBS),次级贷款也就与资本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表现为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到 2003 年 6 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 1%,达到过去 46 年(195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并将该利率维持了1年。在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的市场环境下,美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房产价格一路攀升。金融机构为了增加盈利对次级贷款的比例未能严加控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次级贷款的发放,未能加以严格限制和监管,2006 年新发放的抵押贷款中,次级贷款占21%,致使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并迅速扩大,也使美国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上扬,流动性过剩显露无疑。在意识到经济泡沫的危害后,自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2004-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导致越来越多的借款人因利率上升而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房地产价格也随之下滑,最终引发了次级房贷难以偿还。而由于金融机构在将次级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真实价值被掩盖,投资者只注重追求收益,无法或者忽视对风险的识别,购买次级抵押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往往是放贷金融机构的大客户,或者就是其自身,次级信贷风险并没有实质性的转移。导致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衍生证券也出现了偿付危机,投行、 基金等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次级证券的大幅度缩水又导致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上升,从而银行也集中了大量的风险。至此,由住房抵押贷款引发的危机扩大到整个金融行业。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住房贷款面临的风险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1998年至2006年间,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呈现几何级数增长。1998年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仅为426亿元,占银行贷款余额的0.49%,占GDP的0.54%,而到2008年6月底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3.3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10.5%左右。由于在过去几年,房地产价格飞速上升,而上涨的房价使更多的企业和机构看好房地产市场,在这种“羊群效应”的影响下,房地产消费需求为主的真实交易演化为以投机需求为主的资产价格博弈,消费者通过变卖其他资产或者以其他资产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进行房地产投机,致使房地产泡沫投机越演越烈。在这样的氛围下,银行并没有进行严格信用审核,而是盲目增加房地产个人抵押贷款,甚至为了招徕顾客,而发生恶性竞争,有的银行采取零首付、第一年只付利息的方法,对房地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助长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已经造成较大房价泡沫。另外,由于我国在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中没有关于“按揭”的法律定义和解释,贷款人在诉讼活动中的主张能否得到法律支持还是个疑问。自2008年以来,房价在全国各大城市下跌已成定局,并且有些城市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断供潮”,目前在一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性风险已经出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央及各地政府也果断采取了措施,已经连续两次降息,两次累计降息幅度达到1.35个百分点,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购房的政策。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出台十条政策,提出用4万亿资金拉动内需,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也将间接受益,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泡沫造成的影响。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启示

1.充分认识住房贷款的风险特征,永远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次贷危机的爆发提示我们,我国当前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同样蕴涵着较大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树立风险管理文化,作为金融工作者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领导者的头脑中必须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对潜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乃至操作风险等进行识别、评估、分析和定价,逐步提高银行风险评估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我国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的定量化、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监管层应及时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严格“三查”,严防假按揭和虚假贷款,同时,在房价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提示银行高度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2.吸取美国次贷教训,谨慎发展住房贷款证券化

美国是靠抵押证券化来降低短存长贷流动性风险的。实践证明,这对降低短存长贷风险确有一定作用,但也产生了房贷风险向债市风险的转移,从经济金融体系的整体角度看,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必须是在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实行,而在我国现在社会征信体系尚未完善、社会评级机构还不成熟、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还很少的情况下,盲目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是不合适的。我国应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结合我国自身的房贷实际来加以筛选应用。监管当局应要求市场参与者进行必要的信息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露并解释衍生产品收益和风险形成的机理,同时尽快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事前约束信贷市场中金融创新可能伴随的道德风险。

3.完善房贷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美国是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放贷风险分级标准基本来自中介机构,分级标准很不统一,同时也缺乏官方的房贷信息管理系统,导致房贷信息闭塞,直到次贷危机出现之后,美国官方才开始制定规章,推动房贷信息的公开化。我国房贷数据大多来自银行系统,所以,房贷信息系统的基础比美国要好,但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比美国要差得多。美国对贷款人信用状况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但目前我国对个人客户的信用评级还不完善,客户提供相关资料真实性的查证也存在较大难度,贷款客户资质和信用方面的信息还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因此,必须从源头防控风险,严格审查按揭人资质,严格执行首付规定,防止为争取客户,降低标准无原则的信贷准入。其中,很关键的就是要尽快完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不同层次的风险隔离带,降低风险传导性或传导力度;并建立征信网络数据库,收集积累个人财产收入状况、还款意愿等信用记录及机构财务状况、盈利状况、违约事件等相关信息,推进个人和机构征信制度建设。 4.借鉴美国房贷法规体系,加强房贷法律法规建设

美国在房贷发展过程中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如1980年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取消了抵押贷款的利率上限允许房贷机构以高利率、高费率向低收人者放贷,以补偿房贷机构的放贷风险;1982年的《可选择抵押交易平价法》又规定房贷机构可采用浮息放贷和气球式支付。1986年《税改法》在取消对消费信贷利息的所得税扣减的同时,保留了抵押贷款的利息扣减,为鼓励消费信贷向抵押信贷的转向创造了法律环境;1994年的《住房所有权和房产价值保护法》对抵押贷款利率和借贷关系作了进一步规范,明确高成本抵押定义为年利率超过同期限国债收益率8个百分点的抵押贷款,并规定房贷机构在放贷前必须向借款人解释清楚有关利息、本金和费用的付款安排,而借款人有权在房贷合同生效3天内取消合同;2007年的《联邦住房金融改革法》决定筹组独立住房金融监管机构—联邦住房金融署,负责监管房利美、房地美和各联邦房贷银行,加强了对房贷机构和市场的监管。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促进和规范美国房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也值得我国房贷发展借鉴。我国应从完善房地产金融领域的担保体制以及个人信用制度的角度,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保险法》,出台专门的《住房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以及尽早将信用立法提上议程。 5.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房地产健康平稳过渡

除了加强风险防范以外,在房地产价格普遍下跌的严峻形势下,为了促进国民经济不出现剧烈波动,酿成类似美国次贷危机后的金融危机惨剧,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通过稳定房地产市场,来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安排部署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的政策举措推出更加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措施,比如对于购买小户型的普通住房,降低契税税率,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免征印花税,对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