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20:31: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9 届(高三)上期入学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国菜的绝技,一是蒸。蒸菜、蒸馒头、蒸饭、蒸包子等,无所不蒸。蒸菜好像很 简单,但其他地方的人不会。比如你到欧洲,在湖边钓了一条鱼,欧洲人一定把鱼头鱼 尾剁掉后拿来烤,而不会蒸;我国少数民族也一样。再比如《红楼梦》中有牛奶蒸羊羔, 少数民族也不会这一套,只会烤鱼或煮鱼;羊肉就是水煮羊肉、烤羊肉,没有蒸的技术。 蒸的技术在中国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在包括韩国、日本,蒸的菜都极少,其烹调 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是水煮。
另一绝技是炒菜。炒菜更难,就像古代的医书,唐代以前基本上皆是单方,如人参 是什么药性,枸杞是什么药性,羊肉又是什么药性等。补益之药,皆是单品。宋以后医 书中就很少有单方的药了,多是复方,如现在所说的鸡尾酒疗法,要好几种药配起来, 讲究君、臣、佐、使,即什么做药引,什么做主药,什么做烘托。有些药可能有毒,吃 了会死,但是在某些时候是可以吃的,如冬天那么冷,渔夫要潜水取珠,需吃点儿砒霜 才可以御寒,但也不是直接吃,而是配起来吃。炒菜也一样。不同的菜,怎么样搭配起 来,它的温、热、凉、寒大有讲究。例如白菜性寒,我们会在里面配姜丝、配虾米,做 成开阳白菜,调节它的寒热。去吃涮羊肉,里面的配菜,如豆腐、粉丝、鸭血、茼蒿、 大白菜等,都是寒性的。因为羊肉温热,火锅烧起来更热,所以加的菜都是凉的,使之 平衡。炒菜也一样,要会搭配,我们流传下来的做菜之法,都是千锤百炼而成。我们的 菜谱、食谱,在唐朝以前都是单品,宋代以后才有多品的菜。
这是做菜方法的变迁,菜的风格也有变化。早期饮食纪录,多是《齐民要术》式的, 主要是农家言,是针对老百姓的,老百姓的食材,老百姓的吃法。到了唐代,奢侈了, 所以有烧尾宴,流传有王公贵族的食谱。但宋代以后,像《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 胜录》所记载的就只是市井的吃食了。好比今天若有人记录北京的吃食,告诉你稻香村 卖什么,六必居卖什么,这是民众的吃食。这种庶民吃食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品 味慢慢改造以后,才出现了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如何求其清雅的做法。食谱慢慢变成文 人写作的一种方式,如大家熟知的袁枚《随园食单》之类。食谱,在中国独领风骚的即 是这种,庶民风味和王公贵族气派的食谱后来都绝迹了。这是文人所讲究的,这种品味 不同于皇公贵族的豪奢,豪奢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文人食谱当然还包括喝茶,这些 都是文人生活所讲究的。
(摘编自龚鹏程《有文化的文学课》 中华书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蒸菜、蒸馒头、蒸包子
等,中国人无所不蒸,蒸好像很简单,但欧洲人只会烤。 B.炒菜比蒸菜更难,因为炒菜需要搭配,不同的菜,温、热、凉、寒大有讲究。 C.菜品中,姜丝、虾米、鸭血是热性的,豆腐、粉丝、茼蒿、大白菜都是寒性的。 D.稻香村卖的和《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是民众的吃食,虽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中国饮食的变迁,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第一个方面的两个绝 技。 B.对于中国菜风格的变化,主要是通过饮食记录来论述的,突出了文人在变迁中的 作用。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以大量实例举证,阐释了中国菜绝技和风格在唐宋是的发 展变化。 D.对于中国菜,文章先与周边地区做比较,接着以医书类推,最后确定了文人化的 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蒸这种技术,连我们周边地区都不太会,更不要讲欧洲、非洲这些地方了。 B.韩国、日本,其烹饪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十水煮;基本上不用蒸。 C.唐朝以前我们的菜谱、食谱都是单品,到宋代以后才有炒菜,逐渐奢侈了。 D.王公贵族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讲究的是求其清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收获
苏雪林 ⑴一九二四年,我由法国朋友介绍到里昂附近乡村避暑,借住在一个女子小学。因 在假期,学生都没有来,校中只有一位六十岁上下的校长苟理夫人和女教员玛丽女士。
⑵我我所在的学校开课本来就迟,我在这里住了一夏,又住了半个秋天;每天享受 新鲜的美食,我的体重竟增加了。
⑶到了葡萄收获的时期,村里处处贴了,大家都到田里相帮采摘葡萄。
⑷记得一天傍晚,我和苟理夫人同坐院中菩提树下谈天,一个脚蹬木屐、腰围犊鼻 裙的男子到门口问道:“我所邀请的采葡萄工还不够,明天你们几位肯来帮忙么,苟理 夫人? ”
⑸我认得这位威尼先生,他在村里颇有田产,算是一位小地主。他平日白领高冠, 举止温文尔雅,俨然是位体面的绅士,在农忙的时候,却又变成一个满身垢腻的工人了。
⑹苟理夫人答应他愿意帮忙,又问我愿否加入。她说,相帮采摘葡萄并不是劳苦的 工作,一天还可以得六法郎的工资,并有点心晚餐,她自己是年年都去的。
⑺我并不贪那酬劳,不过她们都去了,独自一个在家很闷,不如去散散心,便答应 明天一同去。
⑻第二天,太阳的第一缕光线由菩提树叶透到窗前,我们就收拾完毕了。苟理夫人
和玛丽女士穿上围裙,吃了早点,大家一齐动身。路上遇见许多人,男妇老幼都有,都 是到田里采摘葡萄去的。这里是产葡萄的区域,几十里内,尽是人家的葡萄园,到了收 获时候,阖村差不多人人出场,所以很热闹。
⑼威尼先生的葡萄园,在女子小学的背后,由学校后门出去,五分钟便到了。威尼 先生和他的四个孩子,已经先到园里。他依然是昨晚的装束,孩子们也穿着极粗的工装 和笨重的破牛皮鞋。另有四五个男女,想是邀来帮忙的工人。
⑽那时候,麦陇全黄,而且都已空荡荡的,只有三五头白色的牛,静悄悄地在那里 吃草。无数参差不齐却株距相等的白杨,似一支支朝天绿烛,插在淡青朝雾中;白杨外 隐约看见一道细细的河流和连绵的群山,不过烟霭尚浓,辨不清楚,只见一线银光,界 住空蒙的翠色。天上紫铜色的云像厚被一样,将太阳包裹起来;太阳却不甘蛰伏,挣扎 着要探出头来,时时从云阵缝隙处漏出奇光,似放射了一天银箭。这银箭落在大地上, 立刻传明散采,金碧灿烂,渲染出一幅奇丽的图画。等到我们都在葡萄地里时,太阳早 冲过云阵,高高升起了。红霞也渐渐散尽了,天色蓝莹莹的似一片清的海水,近处黄的 栗树红的枫,高高低低的苍松翠柏,并在一处,化为斑斓的古锦;秋,供给我们的色彩 真丰富呀!
⑾威尼先生田里葡萄种类极多,每一球不下百余颗,颗颗匀圆饱满。采下时放在大 箩里,用小车载到他家榨酒坊。我们一面采,一面拣最大的葡萄吃;威尼先生还送来装 在瓶中榨好的葡萄汁和切好的面包片充作点心;但谁都吃不下,因为每人工作时,至少 吞下两三斤葡萄了。
⑿天黑时,我们到威尼先生家用晚餐。那天帮忙的人,同围一张长桌,都是脚蹬木 屐、腰围围裙的朋友,无拘无束地喝酒谈天。玛丽女士讲了个笑话;有两个意大利的农 人合唱了一阕意大利的歌;大家还请我唱了一支中国歌。我的唱歌,在中学时常常是不 及格的,而那晚居然博得许多掌声。
⒀这一桌农家饭,我们吃得比巴黎大餐馆的盛宴还痛快。
⒁我爱我的祖国。然而我在祖国只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却得不到一点收获 的愉快。过去的异国之梦,重谈起来,是何等的教我亲恋啊!
(选自苏雪林散文集《绿天》,北新书局 1928 年版)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出色的把绘景与抒情结合到一起的散文,开篇几段,近乎平直的叙说, 简练明晓,作者闲适的心情却可感。
B.一大段描绘早晨景色的文字,既似一幅立体的油画,又似一幅幅跳动的画页,写 尽了绮丽动人、瞬间变化的晨辉景象。
C.作品描写到“我”与当地人的交往情形,感受到他们的真挚情谊及勤朴性格和自 己在与他们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D.文章最后突然一转,记忆中欢快的情形被时下“破灭”感的“痛苦”所替代,重 点突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比分明,有力深沉。
5.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收获”的含意。 6.作品中有一大段早晨的景物描写,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 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 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 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 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 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 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 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 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 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 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 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 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 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 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 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 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 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 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 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 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 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 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 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 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 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 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 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