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6 15:03: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释“卒”

1、名词解释“步兵”,《吕氏春秋》注:“在车曰士,步曰卒”;后泛指士兵,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2、名词解释“末尾,结局”,如《论语》:“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3、名词解释“终止,尽,完毕”,如《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又如:卒其事,卒时(尽时),卒读(尽读)。

4、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统称,如《资治通鉴》:“初,鲁肃闻刘表卒。”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

5,、副词 解释“终究,终于”,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卒相与欢。” 6、通“猝”(通假字):突然,仓猝。 上文相当于“终于,最终。”

启示

本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国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4.5 阿柴折箭以喻

吐谷浑阿柴有子二十人,病笃,命诸子各献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利延折之;又取十九箭使折之。利延不能折。阿柴喻之曰:“汝曹知之乎?孤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同心,社稷可固。”言毕而卒。 译文 吐谷浑的首领阿柴有二十个儿子。他将要病逝时,命令他所有的儿子每个人贡献一支箭。拿出一支箭给他的弟弟慕利延,让他折断这支箭,慕利延折断了它;阿柴又拿十九支箭让慕利延折断它们。慕利延不能把箭折断。阿柴告诉他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折断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 说完后他就死了。 注释 1.吐谷浑:我国古代吐谷浑部落的首领 3.喻:告诉。 5.汝曹:你们。汝:你 9使:让。 2.授:交给,给予。 4.奉:给。 6.摧:折。 8.社稷:jì,国家。 7.戮力:尽力。戮,lù。 启示: 后人用“阿柴折箭”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聚集在一起,要想折断它们就困难了。 阐发与应用 ⒈团结就是力量。阿柴教育儿子们他死后要协力同心,使国家稳固。这本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他用既形象又极实在的说法说明了。我国古话有“众志成城”,意为只要团结一致,就能筑起牢不可破的城墙。中华民21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说明了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2.“社稷”原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与谷神。在古人看来,人类如果没有土地,就无立足之处;没有稷(jì,五谷),便无法生存,因此要按时祭土地神和稷神。以后便做国家的代称。上文“社稷可固”,意为国家可巩固。 3. 人称复数。在文言文中人称代词一般无单复数之分,但有时也用“等”、“曹”、“属”等表示复数。如上文“汝等”、“汝曹”,均指你们。 2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5 第35单元

5.1 承宫拾柴苦学

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留请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辍。

译文:

承宫,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有叫徐子盛的人,把《春秋》传授给所有的学生。承宫从他房前经过,感到很喜欢,于是听徐子盛讲经书。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为所有学生捡柴,坚持辛苦几年,勤奋学习没有终止。

注释:

少孤:年幼失去父亲 豕:猪 诸:所有 薪:柴。 辍:停止

为:替,给 授:传授;教授 承宫:东汉人

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执苦:干苦活。 庐:房前。 遂:于是

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明:精通。

5.2 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合同、文书等凭证)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设想)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元兴是汉和帝的年号),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翻译

蔡伦字敬仲,桂阳(蔡伦为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人,即今湖南耒阳市)人。永元(汉和帝年号)九年,监督制作秘剑(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那些用来写字的绸缎布匹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注释

1。帛:布匹 4。敝:破

2。谓:叫 5。并:都

3。肤:皮 6。咸:都

23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5.3 牧竖拾金

有牧竖,敝衣蓬首赤足,日驱牛羊牧冈间,讴而乐,意惬甚,牧亦善.一日,拾遗金一饼,内衣领中.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逸,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

译文

有个牧童,衣服破烂、头发蓬乱、光着脚,每天赶着牛羊在山里放牧,欢快地唱着歌,内心十分舒适,放牧得也好。有天捡到了别人遗失的一块金子,就放进了自己的衣领里。从此歌声渐渐没了,放牧的牛羊也常有跑了的,心里总怕把金子弄丢,这都是金子害的。

词语解释:

敝:破

讴(ou):唱歌 自是:从此 解释句子:

内(na):通“纳”,放进,放入。 逸:逃失,失去。

意惬甚:内心十分舒适,(十分满足)

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心里担忧失去金子,这是被金子所牵累的。

5.4 解铃系铃

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 出处明·瞿汝稷《指月录》:“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性豪逸,不事事。众易之。法眼独器重。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眼曰:“汝辈轻渠不得。”由是,人人刮目看之。 译文 金陵有个清凉泰钦法灯禅师,性情豪放、不拘束,不肯做事情,众人就想撤换他,只有法眼一个人看重他。有一天,法眼问众人:“老虎戴了一个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众人无言以对。这时泰钦法灯禅师刚好来到,法眼就把刚才提出的问题再问泰钦法灯禅师,他回答说:“在老虎脖子绑铃的那个人能解得铃”。法眼说:“你们(这些)晚辈是不能小看他的”。于是,人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词解 1.金陵:古地名,今江苏南京市。 3.不事事:无所事事. 5.师:指法灯禅师。 7.易:撤换 9.举:提出 示例: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我不妨和他见了面,窥察他的神气语意,如果事由他起,则系铃解铃,原须一人。” 2.禅师:对僧人的尊称. 4.法眼:僧人名。 6.渠:他(清凉泰钦法灯禅师) 8.对:回答 24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5.5 认真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倚门观书,执子戢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子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且不得吞矣.\

——陆灼《艾子后语》

译文

艾子到郊外出游,弟子通子、执子二人跟随着他(艾子)。艾子感到很渴,便派执子到村舍去要喝的。田舍中有个老者靠着门坐在那里看书,执子上前行过礼,说明来意,老者指着书上一个“真”字问道:“你若认识这个字,我就给你喝的。” 执子说:“这是?真?字。” 老者听了很生气,不给他。执子只好回去告诉艾子。艾子说:“执子没有达到要求,还是让通子去吧.”通子见了老者,老者又照前次那样问他。通子说:“这是?直?、?八?两个字。” 老者很高兴,把家里酿造的最好的水浆拿出来给了他(通子)。(通子将水浆给艾子)艾子喝了之后觉得很可口,说:“通子真是聪明!如果还像执子那样?认真?,一勺水我也喝不上!”

——陆灼《艾子后语》

注释

⒈ 弟子:学生。

⒋乞:讨要。 ⒎馈:送。

⒉从:跟从。 ⒌倚:背对着。 ⒏与:给。 ⒒使:派

⒊使:假使 ⒍老父:老人。 ⒐达:变通。 12 且:将。

⒑示:给……看。

道理:太“认真”就会偏向固执。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