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4 14:54: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语文论文-快乐阅读 阅读快乐人教版新课标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为能让学生快乐地阅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途径,都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大语文观下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纬度,除了知识、能力目标之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目标。大语文观下的阅读教学,更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对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打好语言文字基础,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快乐。
探究阅读的快乐
《学弈》是走进小学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文言文,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能让孩子们一开始就亲近它,我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旨意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运用适当的方法,让他们喜欢上文言文,感到学习文言文快乐!
我带着这样的一个目的,走上了讲台,非常神秘而又镇重地介绍了“文言文”,并且有点夸张地肯定了学生的能力。这时我看到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我们的课就在这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来!我们一起看看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学弈》,从字面上你能发现什么?”得到任务后,同学们个个神情专注地默读起课文来.
“老师,我发现了文言文中有许多‘之’、‘也’这样的字。”余灿首先举手发言,打破了教室的寂静。其他的同学也不甘示弱,把手举得老高。向小程得意地说:“我知道‘也’在文言文中是语气词。”“你的知识真全面!”我顾作大声称赞,目的是想引起更多的同学参与发现、探究。这时,张恒激动地忘了举手就站起来大声说:“我还发现每一句都不长,很简单。”而这时我发现有些同学投来不屑一顾的眼神。张恒平时很爱看书,他一定还有些话没说完,说清楚。我要帮帮他!一来增强他勇于探究的自信心,二来要其他的同学服气的同时更要像他一样爱书、读书、研究书。我边想边面带笑容地称道:“太好了!你发现了最关键的地方了!咱们大家再来看看课文,它每一句虽短,但表达的意思……”张恒紧接着说:“我知道了,它每一句虽短,但表达的意思很准确、明了。”他的脸上泛着得意的、快乐的微笑。刚才那些不屑一顾的眼神变成了羡慕的眼神。
我此时牢牢抓住这个契机,肯定道:“瞧,你们自己通过发现、探究地阅读已经找准了文言文的特点了!”
接着,我又从开课时他们所找出的“之”字入手,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自己所发现的问题。结果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料,他们不仅通过注释明白了“通国之善弈者也”的“之”是“的”的意思,而且还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思援弓缴而射之”的“之”是“天鹅”。还告诉大家这个字在两句话里的读法是不一样的,随之示范了朗读。全班的学生都沉浸在探究的快乐中,个个充满“我能学”,“我会学”的自信样。
为了能让孩子们一开始就亲近文本,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什么是“文言文”,自己去探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与《学弈》对话,获得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但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得到发展和提高,更欣喜地感受到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的快乐!
质疑阅读的快乐
“今天上《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自读课文,不能逐节理解、逐节读,把我的理解灌给他们。”带着这样一个思绪,我开始上课。
板书课题后,我说到:“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马上,“唰”的一下,好多手举了起来,“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它?”,“这两个问题是一看到课题就会很自然地提出的,但要解答它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得把他们引过去。对,就从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入手。”心中有了主意,我说:“那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是否能解决其中一个问题。”正如我所料,学生通过第一遍默读,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我在诗的第五节中找到了作者要追寻的是延安精神。”达到了教学目的的我,赶快切入主题,“你很会学习,那咱们一起大声读读第五节,看有什么不明白的?”我就是想让他们自己去抓学习的重难点,并努力突破它。这时一些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一个勇敢者站起来问道:“为什么一旦失去了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提得好!想知道为什么!那咱们还得大声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读出“延安精神”是什么?”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又读起课文来。
“延安精神是窑洞温热的土炕,是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我一边正为他精彩的回答板书,一边暗自高兴。此时何童同学站起来,有点想难倒他的意味问
道:“那为什么说‘延安精神’是‘窑洞温热的土炕,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一语即出,全班一下子没声音了,我知道他们被难住了,“这个问题提得有些突然,又有些难度……”说到这,我看见有几个同学拿出辅导书,我怕他们只读辅导书,我赶忙拿起粉笔在“窑洞宝塔山”下面打了重点符号,亲切地说:“不要急,看这!来,齐读一遍,发现了什么?”全班大声读了这一句诗,并重读了“窑洞、宝塔山。”蒋潇潇同学的语文知识很丰富,理解能力很强,我首先点他回答,他想了想说:“窑洞和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这一句话激发了好多同学的思维,一齐说:“它们代表着延安!”我太高兴了,一是;因为我对此时的生成教学设计有种成就感,二是;因为学生的阅读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你们理解得很好,那么……”,我又圈出了“温热的土炕,顶天立地的脊梁”,要求齐读一遍后,再把两句带到原诗节中再读一遍,发现了什么?当我提出:“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的时候,全班同学好像走入了诗境,领会了诗人的情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我发现无论生活变得怎么好,也不能改变朴素的精神。”平时胆子不怎么大的刘杨同学带着情感说道,还情不自禁的朗读了这一小节诗。黎雄同学赶紧抢着郑重地说:“顶天立地就是能把天和地支撑。”刘天琪同学又补充道:“人的脊梁是笔直的,我也从脊梁中读出了坚强不屈。”“你们已经读出了延安精神,我为你们的学习而骄傲”,我激动不已。此时,学生们脸上扬着期待的神色,于是,我趁热打铁,和学生们一齐饱含深情的朗读了这首诗。这朗读声中溢满了阅读中的成就感;这朗读声中溢满了质疑阅读中的快乐!
有人曾这样说:“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而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我认为《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自读课文离学生所处的时代甚远,不能只给他们讲解,而是让他们亲近文本。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就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将生成的问题整合为探究的专题则是教师引领作用的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感受创造的快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请同学们紧扣‘阅读提示’的几个问题在小组内合作学习,集体设计板书。十分钟后,派一名代表上台板书并讲解。”这是本组写景课文的最后一篇,基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就这样导入了新课。当大家听到这样一个新任务,都投来了新奇的神情。立即分组,热火朝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