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6 19:07: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大家好,我是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的语文教师邵长城,今天和大家一起赏析的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劝说艺术,我们知道《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精品,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文本,本文的中心就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因此其劝说艺术的赏析就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2、今天,我们一起看一看烛之武是如何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保卫郑国。下面,我们从内容、技巧两个方面来看看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
3、烛之武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我们来看烛之武与秦军的对话内容,这段说辞很短,但是烛之武的言辞却很有逻辑。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开门见山:郑既知亡,接着分析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并不失时机的揭露晋无信用、预测晋必阙秦
4、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烛之武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坦言郑既知亡,避其锐气, 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以退为进。
但是此时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然后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阐明利害,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
假如烛之武此时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转换角度分析 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就会权衡利弊了。
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婉言提醒:晋必定攻秦,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穆公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次番说辞点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最终达到了退兵助郑的目的。
5、这段说辞也表现出了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技巧。
烛之武,首先运用了迂回战术,
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这样就避免过早的暴露游说目的 ,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其次巧施攻心计。
烛之武善于巧妙的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也转化他们之间的矛盾。
再次,婉言相劝展示了一位成熟外交家的风范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却没有倚老卖老,句句婉言相劝,处处尊重对方:例如“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6、总的来看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却没有露出一点乞怜相,不卑不亢。他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转移危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人信服。他的说辞里表面上处处言秦,其实处处为郑,名为秦国,暗为郑国,使秦伯心悦诚服。最后成功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正所谓,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7、最后请同学们思考烛之武、邹忌、晏子三位劝说艺术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