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21 1:26: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关 朱德熙《语法答问》第二章词类的讨论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语言学界关于词类问题,主宾语问题以及语法分析方法问题的讨论,深受印欧语语法观念的影响。而朱德熙先生这本《语法答问》则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研究汉语语法,其中阐述了许多重要理论都运用了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成为典范。并且整本书以对话的形式论述,通俗易懂,短小精辟,不仅正符合朱先生的初衷,为不大懂汉语或者不大懂语法的中国人写的通俗小书,而且也是当代语言学家研究汉语语法的重要参考文献。
在这个章节里,朱德熙先生主要讲了六个有关词类方面的内容。我摘取了其中四点作为我的讨论重点。
第一点,划分词类的根据是什么。首先,朱德熙先生主张由词的语法功能划分词类,词义和形态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固然没错。其中,值得讨论的是,在说到把词义当做词类划分标准的时候,朱德熙先生举了区别词的例子。朱先生认为不应当把区别词,例如“金,银等”说为“非谓形容词”,他觉得这种说法不妥当,其实我觉得这并无妨。区别词确实既不属于形容词也不属于名词,但区别词跟形容词有点儿相像,却不能作谓语,所以又叫“非谓形容词”。区别词跟名词也不同,不能作主语或宾语,也不能受数量短语修饰。我之所以同意区别词叫“非谓形容词”,是因为我觉得这便于记忆,当遇到一种与形容词很相像,却不具备形容词某些特点,例如不受“很”的修饰,状态形容词除外,这种词便叫“非谓形容词”也叫区别词。
第二点,语法功能是什么。朱先生说指的是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这个比较好懂。他还说到一个词类的语法性质应该是指这一个词类的全部语法上的共性,词类的语法特点指的是仅为此类词所有而为它类词所无的语法性质,即指这个词类所以区别于别的词类的个性。最后,他用U表示一个词类的全部语法性质,用V表示这个词类的全部语法特点,用W表示划类标准,那么U>V>W。我非常赞同这个比较,例如动词和形容词都能在句子中充当谓语的成分,1)我吃饭呢。2)我很快乐。它们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词类,一个词类的语法性质其他词类也可能具有,但是一个词类的划分标准却是唯一的,因此,词类的语法性质必须大于划分标准。
第三点,副词的问题。关于副词的词性,特点,与定义,自上个世纪以来,各大家争论不休,朱德熙先生在这本《语法答问》中明确指出,副词只能作状语,“只能作状语”包含两项语法特征:一是能做状语;二是不能做其他句法成分。我不以为然。副词的语法特点是只能作状语,少数还可以做补语,例如“很”和“极”。1)我开心得很!2)我饱极了。在这两个句子中,“很”和“极”都是做了补语。倘若按照朱先生的观点,那么“很”和“极”都不可能是副词,既然这两个词不是副词,那么它们是属于什么词类的呢?语法工作者经过多年的辛勤研究认为,副词大致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副词都能做状语,除“很”、“极”还可作补语外,副词一般不能做其他成分。2·副词一般不能单独构成句子,只有一部副词在有上文的条件下(有的还需要有语气词的配合),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例:\没有\、\也许\、\差不多\等。3·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副词在起关联作用时可以单用,如\打得赢就打\;有时可以前后配合使用,如\又...又\,\也...也\,\不...不\、\非...不\等;有时要和连词配合,如,\只有...才\,\只要...就\,\即使也\,\如果...就\,\无论...都\等。副词在起关联作用时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变。
第四点,名动词和名形词的问题。朱德熙先生讲到,那些兼有名词性质的形容词称为“名形词”,那些兼有名词性质的动词称为“名动词”。朱先生还讲到,
能够鉴别名形词的只有一个“有”,能够鉴别名动词的除了“有”之外,还有“进行,受到,加以,予以”等等。例如,“开心”和“危险”同为形容词,我们可以说“有危险”,却不能说“有开心”,因此“危险”是名形词。“开心”则不是。同时,名动词和名形词兼有的名词的语法特点一般认为有如下几个:(1)名词的语法特点之一是主要做主语,宾语。名动词和名形词也可以做宾语,主要是做一些谓宾动词的宾语,例如“有,进行,加以,给以”等。(2)现代汉语的名词的语法特点之一是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不借助于结构助词“的”)。名形词和名动词都具有这一特点,例如“安全事故”“研究方向”(3)现代汉语的名词可以受其他名词的直接修饰。名动词和名形词也具有这一特点,例如“语言研究”“生命危险”。名动词和名形词绝不同于印欧语所说的动名词和不定式,因为英语中的动名词和不定式都是通过改变词的形态来改变这个词的功能,而现代汉语的名动词和名形词的形态和性质都没有改变。
《语法答问》是朱德熙先生运用结构主义研究汉语语法的顶峰之作,值得我们仔细研究,而本文也是对这本书的第二章节的内容进行粗略的讨论,发表个人在读书过程中对这章内容产生的一些粗鄙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朱德熙 语法答问[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年
(2)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M] 广州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姜汇川 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M]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4)周国光 张林林 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5)卢俊 阳煜 关于名形词作主语的浅议[J] 现代汉语(语言研究)报 2008年09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