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将军》读后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4:44: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杜聿明将军》读后感

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历史的车撵缓缓碾过,留下的只有些许或深或浅的痕迹,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谁也无法“兴风作浪”,唯有靠自己的事迹来激起些许涟漪,或许你不能改变历史,但是你却可以让历史记住你,而杜聿明将军就是一个让历史记住的人。近来读全国政协出版的《杜聿明将军》传记,深感于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大多还是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没有绝对的成功亦或绝对的失败,只有当下随着社会的浪潮,在不违背内心信念的情况下,适时抉择,得失不存于心。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杜姓在米脂是大户,名门望族,居住在米脂县的各地都有,是一个祖先留下来的,最近的五辈名字中间的字是良、聿、修、成、方,杜聿明的聿的发音和一相同,少年的杜聿明喜欢玩弄枪支,父亲在外面教书,家里的事物都是由曾祖父打理,后来曾祖父母去世后家务无人打理,年仅16岁的杜聿明就挑起了一家的重担,由于天资聪颖他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但是害怕他耽误学业父亲就把他带在身边学习,在读书期间,他爱好体育,并且很快学会了步枪射击瞄准要领。在学校他立下这样的志向:要么学好英语,能够出洋去看一看世界强国,学一学他们富国强兵的方法;要么投笔从戎,自己能够训练出一支保家卫国的精兵,毕业考试他的英语成绩不佳,遂决心做一个爱国军人。

所以说立志要在少年,奋斗要在青年,一个人小的时候成长环境

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乃至下一代。从小要做一个有志向的少年,不要在一个该奋斗的年龄而选择了贪玩,这样只会荒废一生,我们要像杜将军一样在该奋斗的年龄毫不偷懒的奋斗下去;同时还要学会大爱,不要拘泥以爱自己的小家,当自己的国家有难时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当民族遇到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有救国的志向,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一群群爱国志士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渊源文化和历史不断的向前传播。

1924年杜聿明在共产党办的《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由于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杜斌丞的熏陶,经过慎重考虑,他毅然选择投考黄埔军校。1924年6月,经于右任先生推荐,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三班学员。于右任赠给他一幅对联: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杜聿明编在第三队第三区队第九分队,队长为金佛庄,同学有陈赓、李仙洲、侯镜如、黄杰、关麟征等人。开学不久,学校开始办理入党登记,杜聿明同时收到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两份登记表,他接受了国民党党员登记表,他认为国民党是正统、是主流,因此选择了国民党,成为正式的国民党党员,那时侯入党对他们这些革命精英来说很容易,因为在国共合作期间,入哪个党都可以,历史有时候也捉弄人,同班同学就此成为英雄和狗熊的起点,一念之差成千古恨。

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是靠自己的努力的拼搏,在很多事情上选择是很重要的,只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指引你走向成功和辉煌,一个正确的选择会让你事半功倍,相反选择错了,你即使在努力到最后也会

回天乏术只能接受失败和历史的淘汰。在当今社会下,有很多年轻人总想不劳而获或者一夜暴富,殊不知没有人能够轻易成功,在他们经过草率的努力过后而没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就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有些人甚至选择走极端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不管在小事还是在民族大义上我们一定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做选择时不要只看当下,要选择一条光明大道,只有方向没错的情况下,持之以恒才会成功,如果当初方向就错了再加上坚持到底那就只会被历史和人民抛弃。

1925年杜聿明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以后卷入军阀战争,在国民党军队中辗转沉浮。1933年,他以国民党二十五师副师长、代师长身份指挥了古北口对日战斗。在武器装备差,既无坚固阵地依凭,友军又不协力抗敌,加之官兵只有爱国热情而无对日作战经验的不利情况下,团结官兵一致对敌,奋起反击,激战三昼夜,歼敌2000余人,使日军也不得不承认:这场战役,是激战之激战。1939年,杜聿明以国民党第五军军长的身份指挥了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昆仑关一战,使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受到重创,日军损失空前巨大,这也使第五军和杜聿明名声大震,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获得重大胜利,捷报传出,举国欢腾。

在民族大义中体现出高贵的人格,杜聿明是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