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5:54: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王维山水诗中空寂闲静意境的审美探微
【摘 要】王维受佛教禅宗哲学的影响颇深,在其创作过程中,他将禅宗的虚静空明融入到山水诗的创作之中,创造出一种空寂闲静的意境。笔者从王维的山水诗入手,在具体的分析论述中探寻其空寂闲静的意境美以及其独创性和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空寂闲静;意境;禅宗 前 言
王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诗坛中独占一隅,备受称赞。唐代宗称王维为“天下文宗”,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标举王维与王昌龄,储光曦共为开元诗坛的代表,并指出王维的诗“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 在泉为殊,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杜甫称王维的诗为“秀句”,谓“最为秀句寰区满, 未绝风流相国能。”苏轼亦评价其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直到现在,赞叹声依旧不绝于耳。
综观王维的山水诗,空灵静谧,清丽悠然,超脱世外,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宁静清空的世界。这里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遇而安;有“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超脱淡然;有“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的安详静穆,为我们创造出一种空寂闲静的意境。
一、王维山水诗中空寂闲静意境的具体表现
王维的山水诗创造了空寂闲静的意境,在诗中,“空”字随处可见,如“空山”、“空林”、“空翠”等。它所传达出来的是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在这里,有无相生,动静结合,虚实交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空寂的审美环境,空灵秀丽,流连忘返。“静”是佛家术语,也是中国哲学的范畴之一,在《老子》中就有“致虚极,守静笃”之说。在王维的诗中,诗人置身于大自然,抛弃杂念、排除功利,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与自然有了紧密的契合,造就了一种的闲静心境,自由自在,无为无碍。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这种空寂闲静的意境随处可见。《辛夷坞》中豁达之意缓缓外露,“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作者用“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写出了芙蓉花在空寂无人处自开自落的景象。诗中表现了一种超然的态度,正因为作者内心的空寂与淡然才会从容的看待自然与人生。《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写出诗人内心的闲静与夜之宁静,不然桂花落地的细小声音怎能被察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光的出现惊扰了静谧的山谷,连山鸟都时不时地在山涧中鸣叫,动静结合,更以动衬静,从而获得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效果,也反映出了作者内心的闲静。《竹里馆》中描绘到在万籁无声的深山竹林中诗人弹琴长啸,表现出一种静穆安详的神态,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萍池》中“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柳扫复开”写轻舟过后,绿萍慢慢合拢,又被垂在水面的杨枝轻轻开的景象,更体现了诗人
观赏此景时无比空寂闲静的心境。《山居秋暝》前六句描写空寂闲静的境界更有一番巧妙而自然的安排:诗中用白描的手法直接描写了秋雨之后清新明丽、空气怡人的山中晚景:皎洁的月光朗照松林,使得林间树影斑驳,清泉在石上肆意流淌,发出淙淙的悦耳之声,竹林间归来的浣衣女的阵阵喧闹嬉笑声不绝于耳,渔舟顺流而下使得山涧中莲花随波涌动。数语之间诗人便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而又幽雅静谧的雨后秋山图,试想,如果作者没有这样闲静的心情又怎可描绘出如此空静闲适的美景呢。
总之,不论是 “空”、“寂 ”,还是“闲”、“静”,都是王维诗心的一种昭显。在诗中,他给我们描绘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仅仅是纯山水草木本身的意义,更是饱含着他丰富的人生境界,宇宙本体和生命的审美意象,而这种意象正是用他体验到的独特的“空寂闲静”的意境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下面我们再谈谈王维山水诗中“空寂闲静”意境生成的原因。
二、王维山水诗中空寂闲静意境生成的原因
王维,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儒家入世思想必定对其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由于时代和家庭的缘故,佛教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更为显著。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不断广泛传播,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而且宗派数目众多。在诸多派别中,以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的影响较大。禅宗相传是由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维深受影响,接触了佛教禅宗的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