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3:35: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3、在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领悟并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文言文。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在朗诵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出示三大名楼的图片)

(一)同学们,我国有许多的名胜古迹,比如三大名楼。你们知道是哪几个地方吗?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岳阳楼的雄伟气势和范仲淹的政治抱负。 (二)出示岳阳楼对联,了解相关典故,走进写作背景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播放方明朗读视频《岳阳楼记》,在名家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课文。 2. 放投影解决疑难字词,学生解答,互相纠正。 3.学生配乐朗诵表演。(教师播放配乐《渔舟唱晚》) 4.读懂文句。

有疑难可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提出集体解决。学生提问老师不懂之处,讨论解决。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等 (动词)谪、属、把 等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 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 “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