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苏科版物理二轮复习《光的折射透镜》教学案(物理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0:48: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自编口诀在《光的折射 透镜》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知识,学生只知道它们的结果而不知道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学生对此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只能靠机械记忆;还有一些规律,繁琐、易混淆,学生应用时也经常出错.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一些物理知识中枯燥、复杂的难点考点编成生动活泼的口诀,帮助学生进行形象记忆,并在解题时灵活地运用它们,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下面以苏科版物理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为 例,谈谈自编口诀在本章教学中的妙用. 一、巧用口诀。判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在讲解《光的折射》时,关于光的折射规律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教材中是这样描述的: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将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搞错,而且如果将题目中的介质变换,比如光从水斜射入玻璃或从玻璃斜射入水中等情况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总结出“光从光疏介质斜射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斜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规律帮助学生进行判断,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光疏、光密(涉及到八年级下册的密度知识)的概念不理解,效果不理想.后来修改成“光从光速大的介质斜射入光速小的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光速小的介质斜射入光速大的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学生在第三章刚刚学过光速,且对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这个规律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但记忆 起来有点麻烦.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们又进一步将规律简化成“大小小,小大大”六个字的口诀,即“光从光速大的介质到光速小的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光速小的介质到光速大的介质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样一来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不管换成什么介质,也能应对自如了. 二、巧用口诀。熟记凸透镜成像条件和规律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条件和规律后,要求学生能够熟记,因为这个规律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同时也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所以我们将教材中概括出来的结论简化成两个口诀:①“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倒正”;②“远照相,中幻灯,焦点以内放大镜”,这样方便学生记忆.

除此之外,学生还要会分析“当物体放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外成像时,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近,

像距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反之,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像距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小.”这样一个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我们又概括出“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的口诀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此口诀在解答有关照相机和幻灯机的物、像调整等问题时非常有效. 三、巧用口诀。辨别视力缺陷的成因及矫正

在学习《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时,视力缺陷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是近几年的中考热点.教材中关于该结论的描述是这样的: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弯曲度经调节后,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利用凹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在眼球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就能使像向后移到视网膜上.

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弯曲度经调节后,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后面,利用凸透镜能使光会聚的特点,在眼球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凸透镜,就能使像向前移到视网膜上.

这个结论既抽象又繁琐,学生理解记忆的难度较大.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实验演示、动画模拟、作图分析等各种方法,但效果还是一般,学生到实际解题时,还是经常出错.后来将这个结论也编成了一个六字口诀“近前凹,远后凸”帮助学生进行记忆辨别.“近”即近视眼,“前”指前面,“凹”表示凹透镜;“远”即远视眼,“后”指后面,“凸”表示凸透镜,展开来就是,“近视眼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需要配戴凸透镜”.这样再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效果非常明显. 四、巧用口诀,区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构成

在《望远镜与显微镜》一节里,开普勒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是由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构成,不同的是开普勒望远镜是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而显微镜则恰好相反.每次讲到这里时,学生总是会将它们混淆,搞不清开普勒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焦距孰大孰小.为了能让学生能轻松的区分开,我们让学生只记目镜,并编成口诀“开小显大”,即“开普勒望远镜的目镜焦距小;显微镜的目镜焦距大”.目镜记对了,物镜自然就对了.这样,即使时间长了,学生也不会忘记

当然,这些口诀是经过高度概括简化而来的,学生必须知道口诀的来源和内涵,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虽然这些从一线课堂教学中发现、总结出来的口诀“草根味”十足,或许难登大雅之堂,但就是这些“原生态”的自编口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非常实用,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强的实效.很多学生即使到了九年级中考复习时,都还能记住这些口诀,并能运用它们去解决物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