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8:59: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本文档为精品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下载支持,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谢谢支持!
训诂学》复习资料2
2、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这个术语的用法与上组相同,不同的是上组术语是被释词在解释词后,而它是被释词在前,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谓,这个术语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中特指某一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此指”。
《左传·僖公三十年》:“君尝为晋君赐矣。”杜注:“晋君谓惠公也。” 《离骚》:“ 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有时也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共名释别名。如:
使用这个术语时,总是被释词放在前面,训释词放在后面,其位置正好与 “谓之”相反。
《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
《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将谓土地扩大。”《礼记·曲礼》:“君无故玉不去身。”孔颖达疏:“玉谓佩也。” 有时候,古人也偶尔用“谓”来辨析同义词。
《诗经·邶风·谷风》:“既然生既然春,比予于毒。”毛传:“生谓财业也,育谓长老也。” “谓”还可用来串讲句意,说明语句的言外之意。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是)。”《诗经·小雅·伐林》“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玄笺 :“谓〖FJF〗乡(响)〖FJJ〗
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置正好与“曰”、“为”、“谓之”相反。 3、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
犹,主要用来解词,使用这个术语,其用法有五 (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相当于“就是。”
《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郑 笺::“烈烈犹栗烈也。” (2)用引申义来解释本字释词和被释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或引申可能,即段玉裁所说的“义隔而通之”可译为“某相当于某 。 ”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 请见,其乡人曰:“又何间 焉 ?杜注 :“间犹与也。”《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歧注:爻
“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犹云‘犹敬’‘犹爱’。 (3)、用今语释古语
《说文·爻部》:“丽,丽尔。犹靡丽也。”段注:“丽尔,古语;靡丽,汉人语。以今语释古语,故云‘犹’。” (4)、用本字释借字
《诗·魏风·葛屦》:“掺掺女手。”毛传:“掺掺,犹纤纤也。”
枚乘《七发》:“淹沈之乐,浩唐之心。”李善注:“唐,犹荡也。”可译为“好象”。(5)、用于表示比拟 《诗·大雅·公刘》:“笃 公刘。”孔颖达《正义:“此篇言‘笃 ’,犹《生民》之言‘诞’。 4、“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如《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楚辞·离骚》:“老冉冉 其将至兮。”王注:“冉冉,行貌。 5、 “之言”、“之为言”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一个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被释词,目的是探求语源或说明通假。如:
( 1)、用同源词解释词义
1
本文档为精品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下载支持,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谢谢支持! 《左传·闵公二年》:“以朝夕视君膳 者也。“孔颖达疏:“郑玄笺《膳夫》注云:‘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 膳。’是膳 者,美食之名。”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 2)、用同音近的说明被释词的语源
《礼记·明堂位》:“灭子皋 门、雉门。”郑 玄注:“皋 之言高也。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 3)、用本字解释借字。例如:
《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郑玄笺 :“拜之言拔也。” 上例“拜”与“拔”,“弗”与“祓”古音相近,每前一个是借字,后一个是本字。之为言”也有只释其义,与音无关,如:《谷梁传·昭公二十二年》:“乱之为言,事未有所成也。
6、古注中使用“辞也”、“词也”这种术语时,一般是用来说明什么的?举例说明。 这组词是用来指明被释词是虚词。如: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左传·成公二年》:“国将若之何;谁居?”杜预注:“居,辞也。” 《九歌·云中君》:“ 赛谁留 中注。”王逸注:“蹇,词也。”
《礼记·祭义》:“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 飨也。”孔疏:“其,皆语助也。”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侃疏:“夫,语助。”
《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孔颖达疏:“思,语辞,不为义。” 7、“读曰”、“读为”与“读若”、“读如”有什么不同? 读曰 、读为,用本字来说假借字的
《书·共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诗·卫风·氓》“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有时“读为”也用于注音,类似“读若”。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七曰奇拜。”杜子春注:“奇,读为奇偶之奇。” 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拟声注音
《说文》“读”篆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仪礼·聘礼》:“门外米三十车,车秉有五薮。”郑玄注:“薮,读若不数之‘数’。” 《周礼·考工记·陶人》:“庾实二觳。”郑注:“庾,读如‘请益与之庾’之‘庾’。” 有时,“读如”也用于以本字释假借字。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礼记·少仪》:“齐齐皇皇”。郑玄注:“齐齐皇皇,读如‘归往’之‘往’。” 这是古人使用术语不严密而产生的混乱情况。所以前人对“读若”的性质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读若”是拟音(段玉裁),一说“读若”是明假借(钱大昕),一说“读若”是既拟音又明假借。
8、“破字”等术语的用法。 破字,也叫“读破”、“破读”、“改读”,易字,其作用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的,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引其父王念孙说:“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之,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故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多假借也。”
“破字”,“易字”有时也指改正形误的字,如破字,读破,还用来改变某字原来的读音
2
本文档为精品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下载支持,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谢谢支持! 以表示意义或词性的转变。通常是改变声调。 9、“浑言”、“析言”等术语的用法。
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言、散文,与析言相对,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浑统称说之意,用以说明同义词共同的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如:
《说文解字·疒部》:“病,疾加也。”“疾,病也。”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包咸注《论语》曰:“疾甚曰病。”浑言则“疾”、“病”意义相同。《说文解字·行部》:“行,人之步趋也。”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析言,也叫“对文”、“对言”。同“浑言”相对。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分析称说之意,用以辨析、说明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说文·走部》:“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日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也。许浑言不别也。” 10、什么是形训?形训的理论根据?形训的价值和不足。 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解说字义的训诂方式。据形说义,在先秦古书里已经出现。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韩非子《五□》:“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从字形的结构上讲字义的。“武”字从止从戈,意思在于武以定乱。“蛊”字从虫从皿,皿中有虫,有如腹中有虫为害。“公”字从八从厶(私),八是背的意思,所以说“背私为公”。汉代许慎作《说文解字》是注重解说文字形义的书,其中字下所加训释属于形训的例子很多。,形训只是训诂的一种方式,用意在于推求造字的本义。不过往往出于主观的推测,最初造字的原意有时是很难说的,只有从古文字中可以窥
见一部分。理论根据:汉字与音素文字、音节文字不同,它是一种表意文字系统。它的形体结构往往可以直接与某种现实现象相联系。例如:《说文 · 皿器》:“ 盥 ,澡手也。从臼,水临皿也。”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形训的作用:推求本义. 形训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我们推求词的本义,即体观在造字意图中的那个意义。如:《诗。豳风。七月》:“塞向墐户。”《周礼》:“凡祭祀,饰其牛牲。”利用形训,掌握本义,除了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古书以外,至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A借助字形掌握本义,除了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古书以外,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引申义的由来,使我们对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绥”,有安抚的意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思靖百姓,惧未能绥”,这句话是说,本想使百姓安定,担心还未能达到安抚他们。绥为什么有安抚的意思呢?如果我们通过形训得知词的本义,就有豁然开朗。绥《说文》车中把也从纟妥声,本文是车上的绳带,供人乘车时作拉手用的。人拉住这根绳带就能保持身体平衡,所以引申出“安”、“安抚”的意思。在古书里,绥的本义使用频率出现不高,经常用的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左传·庄公十年》“又何间焉”,“间”,意思是杂在里面。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引用这段话,《毛泽东选集》的注释说:“‘又何间焉’,是‘何必厕身中间’的意思。也是对的,因为这仍然是根据“间”的本义来解释。。B通过字形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可以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系统。如词的本义基础上能发展出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的引申义,这些引申义间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性,形成了一个词义系统。在这个词义系统中本义是各项引申义产生的根据。其他意义都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线索发展、派生出来的。我们抓住本义,并进而正确地分析其不同的引申义,找出一个词众多意义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个内在联系,我们就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去掌握纷繁的词义。有助于深入领会,由本义派出的各引申义,把握词义系统的全局。(举例略) C进行同源词的系联工作。D正确理解现代汉语中某些古义残留
其次,考证本字。 只有本字才能反映本义,而古书多用假借,为此,必须破其借字,读以本字,才能使形义相切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