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3:40: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德育的意义P147 3点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4、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P150—151 4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54—156 4点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它伴随品德认识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最后就是要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6、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57—158 5点 (1) 导向性原则 (2) 疏导原则
16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3、举例说明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有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4、举例说明疏导原则 157
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5、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6、因材施教原则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贯彻之?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 (4)班主任工作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第四节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提出)
1、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17
(1)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2、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P164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
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班级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3.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班级管理的功能:P174
(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P174—176。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3、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班级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 (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为解决当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18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1、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而班集体还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1)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包括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2)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当前班级管理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教多:?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4、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5、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
(1)了解学生个人;
(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方法: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19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纲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的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敬业精神、专业知识技能及教学风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臵)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