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0:01: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即指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内在联系而非任意的联想或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和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①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②主观条件: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P49-50)
(1)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从而清晰的区别新旧概念,并在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3)影响接受学习因素: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了组织学习的原则和策略: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与先行组织者策略
※ 关于?先行组织者?技术
①定义: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②先行组织者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③评价: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组织者?技术对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很有价值,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技术。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51-53)
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2、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立,强调意义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他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
※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确定性提出了怀疑。 ※ 学习观 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建构就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的提取和套用,需要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 学生观: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P54-58)
26
一、动机及其功能
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P55-56)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3、学习动机的种类:
①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
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 ③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 三、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226:
1、学习动机对学习效率具有积极影响。
2、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这就是耶克斯——多德逊定律。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
一、强化理论
1、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
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 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成就动机理论 1、提出者:阿特金森
2、观点:(P61)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教育意义:
四、成败归因理论
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7
2、观点:(P61-62) (1)三维度:
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六因素:
①能力高低;②努力程度;③任务难易;④运气(机遇)好坏;⑤身心状态;⑥外界环境 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 五、自我效能理论 1、提出者:班杜拉 2、观点:(P62-63)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强化:三种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P72-74) ①正迁移与负迁移; ②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③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④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学习迁移的作用(P74)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 ③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迁移理论;主张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说(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28
安德森:认为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一一作配对构成。
加特纳、吉克 :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关键。 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3、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整合可以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来实现。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P78-83)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策略的水平、迁移的媒体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及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P84-88) 一、知识:
1、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类型:
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 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 2、知识学习
类型: 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②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获得 → 知识保持 → 知识提取
4、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三点P88) ①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1、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 ①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 2、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P91-93)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知识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P94-97):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29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贮存时间 容量 大 信息来源 刺激 信息处理 注意-短记;未注意-消失 复述-长记;不复述-消失 解决问题 瞬时记忆 0.25-2秒 7+2 感觉记忆 (直接记忆) 短时记忆 5秒-2分钟 组块 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 1分钟一终生 无限度 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充分、深度加工,提取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99)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理论(P100-101)——遗忘原因
①痕迹衰退说(最古老 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 ②干扰说(占统治地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是由于在学习和加快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③同化说(奥苏伯尔):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④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
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1、定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特点(三点P105-106 ):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不同于本能行为。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③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流畅性、迅速性、经济性、同时性、适应性 3、种类:(P106-107 )
①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②心智技能:能力技能、认知技能 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4、作用(P108):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P108-113 )
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1、操作定向:含义,定向映象
2、操作模仿:含义,动作特点(四点) 3、操作整合:含义,动作特点(四点) 4、操作熟练:含义,动作特点(四点) 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P113-121)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