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2:30: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年美国好莱坞有一部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由于地球资 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 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科学的话题。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地球的霸主,大自然的主人。由于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采,滥捕、滥杀、滥伐,使许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那么,究竟人类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来听听美国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给出我们的答案——像山那样思考。 二、简介作者: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

1 / 8

“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体会奥尔多·.利奥波德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注意文中的生字词,并思考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像上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呢?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1、字词: 嗥叫(háo)

驯服(xǜn):顺从,使顺从 蔑视(mia)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如:火山迸发。

毛骨悚然 (sǒng) :形容十分恐惧,悚然:害怕的样子。 湍急 (tuān)

蜿蜒 (wān 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嬉戏(xī)

蠕动(rǘ):①昆虫爬行;②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内心。 饿殍 (piǎo) :被饿死的动物或人的尸体。 艾蒿 (ài hāo) 2、审题:

文章的题目是“像上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文章开头就是对一声狼嗥进行特写,接着就叙述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对这声嗥叫的反应,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加深刻的、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的含义。

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牧牛人和猎人的思考都是出于对其眼前利益的思考,而山却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思考。

因为山是长久地存在着的,所以能够从更长远、更全面的利益来看待问题,它能兼顾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看清狼是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

人类为了眼前所谓的利益和安全,目光短浅地牺牲了长远的利益,很明显是不对的,“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所以,我们才要像山那样去思考,认清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地对待万物,我们与万物的关系和山与万物的关系是一样的,我们人类并不比一座山高明。 四、合作探究: 1、梳理课文

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一、狼嗥及其含义(1~3)

二、作者认识的由来(4~7)

三、作者的更深层的思考 (8~10)

2、课文分析:

<一>4-7自然段(狼嗥及其含义): ●、狼嗥

2 / 8

思考:是什么引起了思考?

明确:是狼,是狼的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提问:狼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说出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 参考: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引狼拒虎、狼前虎后、鬼哭狼嚎、声名狼藉、狼心狗行?? 提问:这些成语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感情色彩上)贬义。

小时候我们就听过小红帽的故事,故事里狼的极其地狡猾。狼在中国人看来,几乎成了“邪恶的化身”。但是,狼的存在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意义。 思考: 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这一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注意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学生齐读第一段)

明确:关键性词语:“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 “悲哀”、“蔑视”等。

这声狼嚎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这声嗥叫是深沉的,它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内涵,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最后总结:这一声音传达的是对自己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的一种反抗,是对未来世界毁灭性痛苦的呐喊,是对人类错误认识人及其错误行为的蔑视。这虽然写的是狼的内心世界,但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 ●、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1)1、2自然段: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以及山的认识

思考: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怎样的?或者说,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学生齐读第2段)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威胁,死亡)

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撕杀,战斗) 对于郊狼------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食物) 对牧牛人------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损失) 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挑战)

这里,运用排比句,列举了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生物的不同意义,增强了气势,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将一个严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思考: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确:“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思考: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聆听这声狼嗥。也就是说,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2)3自然段:一般的人的认识

思考:第三段又写到了谁的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也就是“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但“不堪造就的新手”连这最浅层的意识也没有。 思考: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3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