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0:02: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凝聚态物理专业(070205)培养方案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将物理理论与实际问题关联起来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研究与应用性专业人才。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 硕士研究生应达到的要求:
(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能广泛获取各类相关知识,对科技发展具有敏感性。
(2)具有项目组织综合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3)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 (4)获得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
5. 本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有:高等量子力学,群论,计算物理,高等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低维物理与薄膜技术,专业英语等课程,另外还要参加教学实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撰写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硕士生毕业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或在相关企事业任职。
二、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采用课堂教授、讨论、专题发言与课后自学、写读书笔记;社会调研与教学实习;参与科研与学术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生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2.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 (一)研究方向
1.光电子物理。导师主要有石旺舟教授、赵祥永研究员、刘锋教授、林方婷副教授、唐艳学副教授、王飞飞副教授等。
2.材料物理。导师主要有潘裕柏研究员、陈之战研究员、胡古今研究员,王涛副教授、秦晓梅副教授、刘爱云副教授等。
3.信息光学。导师主要有冯勋立研究员、闫爱民副研究员、胡志娟副教授、赵振宇副研究员、何晓勇副研究员等。
4. 微纳米结构与器件研制。导师主要有黄磊教授(东方学者),张毅闻教授(东方学者),韩奇峰副教授,肖桂娜副教授,杜伟杰副研究员等。
5. 材料与器件模拟设计与计算。导师主要有叶翔研究员,谢逸群副教授,梁云烨副研究员,吉凯副研究员等。
(二)导师简介(每位导师介绍不得超过400字)
石旺舟,男,1963年11月出生,94年毕业于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氧化物薄膜材料与器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二十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市级奖励三次。
陈之战, 男, 1968年1月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先后承担科技部863、973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6项,出版专著1本,发表论文70余篇,发表文章他引超过500次,申请专利12项,其中已授权5项。
黄 磊, 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国家科学奖和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999年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系获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数据存储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NSG)筑波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微电子系研究员和在无线通讯产品制造企业从事无线及便携式元器件的研发和管理,现今主要研究方向:石墨烯和纳米碳材料、印刷电子学、新型柔性储能器件和印制式传感器件等,获得美国发明专利三项,中国发明专利三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同行他引60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单篇论文最高他引138次。
叶翔,男,研究员,1980年3月生,2007年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理学博士学位。2007至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分子生物与生化系博士后。2010年加入上海师范大学。已在Phys. Rev. B,Carbon,Biophysical Journa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现今主要研究方向为:隐性溶剂分子动力学方法开发和低维纳米体系的力学性质及电子结构研究。
刘锋,男,教授,1980年6月生,2008年复旦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毕业,理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美国“常青藤盟校”宾西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2008年加入上海师范大学。已在Phys. Rev. B, Phys. Rev. E, Opt. Express等物理及光学类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现在担任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及J. Appl. Phys.等杂志审稿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现今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石墨烯等离极元的光学性质理论及实验研究、光子晶体、纳米仿生光学。
林方婷,女,1980年1月生,200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晋升为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副教授,2012至2013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已在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30篇,受邀担任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B等国际SCI期刊审稿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上海市晨光人才计划、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等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功能材料的制备、物性研究及相关器件的研发。
王飞飞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9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学位,2009年9月起工作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主要研究方向为铁电、压电、磁电、多铁等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驱动器、传感器以及能量转换器件)。2008年3月至2009年3
月先后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开展合作研究,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访问。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中科院创新实践等项目,并作为项目主要人员参与了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重点项目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5项,担任Appl. Phys. Lett. J. Am. Ceram. Soc., J. Mater. Res, Rev. Sci. Instrum.等杂志审稿人。
秦晓梅,女,1968年9月生,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转换与光伏电池。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6月到美国夏威夷大学(Hawaii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Planetology, University of Hawaii)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9月回国,到上海师范大学任教。曾先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 阿贡(Argonne)国家实验室、日本冈山大学 固体地球研究所做短期访问研究。2007年入选为“上海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2012年荣获上海师范大学第一届“王乐三奖教金”。已在Phys. Rev. B,J. Alloys. & Compounds 等杂志上发表研究SCI论文20余篇。
刘爱云,女,1975年1月生,200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毕业,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加入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晋升副教授职称,发表SCI论文30余篇。现在担任Appl. Surf. Sci.、J. Crys. Grow.及Mater. Lett.等杂志审稿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基金及上海市教委重点基金项目。现今主要研究方向为:铁电材料的制备、物性及器件的研究。
闫爱民,女,1976年11月生,2005年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2005年-2012年任职于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实验室和空间激光信息中心,2008年晋升副研究员。2012年初加入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衍射光学、光学信息处理和空间激光扫描技术及应用。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防创新基金、中科院支撑项目及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
赵振宇,男,1980年生,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2008年获得法国巴黎第六大学 “物理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光学”专业,双博士学位,并荣获法国巴黎第六大学Don et Legs奖。2008年至2010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2010年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同年成为德国太赫兹中心唯一中国籍会员。2011年受聘于奥地利Femtolasers激光技术公司任工程师。2012年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太赫兹技术与应用。近年来,在Opt. Express,Appl. Phys. Lett., J.Phys. D: Appl.Phys., IEEE J. Sel. Top. Quant. Electron., 等SCI/EI刊物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赵祥永,男,博士,研究员。从事弛豫铁电单晶等先进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压电、磁探测和光电器件、医学超声换能器、红外探测系统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上海市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0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支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8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70余篇,参与撰写学术专著4部,申请(授予)发明专利20余项,起草行业标准1项,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2)、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A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第六届亚洲电子陶瓷会议“AMEC-6 Young Scientist Award”奖等荣誉和奖励。承担《材料物理》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