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3 22:22: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作者:陶兰月

来源:《成才之路》2009年第04期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有:(1)在恰如其分的引导中,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2)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在多样形式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教师有意识地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优化语文教学的输入功能,构建充实而崇高的精神世界,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 在恰如其分的引导中,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正说明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渴望点燃的火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去领悟课文中以高尚、真挚为特征的情感之美,以传神为特征的形象之美,以新颖、巧妙为特征的艺术形式之美,能使学生成为阅读学习中的自觉审美者。如教《敦煌莫高窟》一文可以这样导入:“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在茫茫的戈壁沙漠里,有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这样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大漠中那个饱经沧桑的艺术宝库。然后又以满怀深情的画外音引导:“读得真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此刻,老师把对敦煌艺术的那份深沉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为艺术、为大沙漠、为历史、为那份沧桑的美所震撼。随后大屏幕上又出现了流动的“诗”——音乐舞蹈。同学们觉得这幅画美吗?哪儿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动作美”“音乐美”“形象美”“舞姿美”“服装美”“人美”。老师趁势接道:“这么多的美组成了这幅画的艺术美,让我们一起朗读奏响这美的交响曲!”学生不由自主地动情美读起来。这样的引导,如涓涓流水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在充满诗意的语境中实现情感、思维、精神的交流,唤醒人的审美需求,增强人们的快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从而促进学生成为阅读学习中的自觉审美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 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寓于教学的具体活动之中,一切能够展现生命意义,能够激发心灵活动的教学形式,都可能成为教学审美化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审美对象进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说说画画,感知美

感知美的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审美意识,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即通过感知形成表象,进入情境,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如《四季的脚步》一文,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说话素材。当教师打开多媒体,绚丽多彩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语言被激活,景与情水乳交融,感受和表达合二为一,自然而然就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此时光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不够的,还要顺应孩子们爱美、爱画的心理,让学生拿起画笔争当小画家,开展“我眼中的四季”绘画比赛。一幅幅各具情态的四季在学生手中诞生了。这样引导,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是对学生一种美的熏陶。 2. 看看读读,鉴赏美

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学生能自觉进入审美境界,并对审美对象作出鉴别评判。在品读《荷花》第3自然段时,教师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真了不起”,联系上文“挨挨挤挤”“冒出来”“开展”“破裂”等词,去想象一下,在你脑子里会出现一幅怎样“活的画”。学生配乐品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同学们,此时你正像作者一样站在美丽的荷池一角入神地看着看着,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此时觉得荷花在想什么?荷叶在想什么?”在师生进行美读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到文中之情,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美中时刻快乐着。 3. 演演想想,创造美

创造美的能力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所养成的审美素养,必然会带来学生语言中审美创造力的提升,主要体现为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独到、思辨的深刻、表达的生动。赞可夫说得好:“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在教学《四季的脚步》一文中,可以诱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真正表现自我的时空。书中“泉水丁冬、金蝉知了、落叶刷刷、雪花飞舞”本身就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旋律。利用儿童爱动的天性,课堂上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春、夏、秋、冬这四个天使,同时播放乐曲《春天在哪里》,在翩翩的舞蹈中,既可展示四季的特点,还可创造性地改编内容,看哪个天使最受人们喜爱。在这个过程中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多形式多感官参与,学生会更真切地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伟大,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擦出美的创新的火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 在多种形式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1. 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审美鉴赏力的具备,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还需要以一定的审美观念、情趣、理想作为鉴赏的标准。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积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容,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外,还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注意阅读鉴赏的深度。而就《美丽的小路》这篇课文的教学来说,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外阅读有关大森林里小鸭子和小路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正因为有了课前的阅读,这样的导入便制造了审美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兴趣,使他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小鸭子住的地方美吗?在哪呢?门前那条小路是什么样子的?在这条小路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和我知道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也很有趣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浓厚的兴趣,艰难的阅读也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了,这是审美活动能够进行的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 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

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是伴随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认识过程而产生的,美的认识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认识。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除了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外,在课堂上也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另外,教师要对教材内在情感有自己的领悟和体验,并把这种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活动。如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情感波澜。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味文中蕴涵的美感因素,这样学生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离开教材这一审美客体,审美活动就无法进行,如果没有审美主体(学生)的审美实践,那么,教材再美也无法显示其价值,更无法转化为学生心灵的震撼。教师在审美教学中起到了不可缺的指导、推动、激发等审美中介作用。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审美主体能够通过“移情”赋予审美对象以社会文化意义,能够深入到对象的内部,领悟其深层意蕴,从而达到提升审美主体素养的目的。由于学生受其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和思想水平的局限,他们的审美经验跟教材之间常常存在着美学距离。要实现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视野融合,就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因此,在审美活动中,语文教师应以积极的姿态主动热情地参与审美活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美学素养,才有可能由此外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教育行为,才有可能在备课中积极扩展延伸美,从而将教材和生活之美转化为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审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