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广东省仲元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原卷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2:53: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二重证据更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25.《旧唐书·睿宗本纪》云:“(景云元年七月)中宗时官爵渝滥,因依妃、主墨敕而授官者,谓之斜封,至是并令罢免”。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皇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B. 唐中宗滥用皇权并遭到罢免 C.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 D.外戚专权,政治腐败

26.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A.生命至上 B.城邦优先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27.备受世人推崇的《美国1787年宪法》解决了邦联的弊病,但在宪法正文中根本没有出现s1ave这个词,更没有涉及解决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以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宪法违背了民主的精神 B.当时黑人对民权要求不强烈 C.美国宪法并未实践人民主权 D.体现原则与妥协的宪政精神

28.有人对辛亥革命前后102位知名大学者、大官僚、大资本家的政治态度作一简单统计,其中大学者60人,反对或参加过辛亥革命的31人,占其总数的51.6%,后两类42人,反对或参加过辛亥革命的13人,仅占其总数的31%。这表明:

A.大学者中支持辛亥革命的比例远大于大官僚、大资本家 B.大学者中反对辛亥革命的比例远大于大官僚、大资本家 C.大官僚、大资本家基本不支持辛亥革命

D.在辛亥革命这一政治事件中,大学者比大官僚、大资本家要更活跃

29.从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 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B.晚清民国宪政道路之艰难 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 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

30.1931年11月1日至5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党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会上,中央认为毛泽东在苏区的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这表明

A.王明“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 B.党的苏区工作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C.毛泽东在苏区的工作并不被中共中央认同 D.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路线的抵制

31.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正式形成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D.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才开始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32.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 B.商朝时人们开始种桑养蚕 C.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D.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33.秦朝律文明确规定:“盗徙封,赎耐。”(“封”,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耐”,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鬚鬓)。这突出表明:

A.秦朝时可以通过出钱来抵耐罪 B.秦朝用严刑苛法治理国家 C.秦朝统治者严厉打击盗窃行为

D.秦统治者维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

34.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35.有学者研究了北宋到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情况,以每朝最高财政收入计算统计如下表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代 清代 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 B.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 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 第Ⅱ卷 非选择题(52分)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但徒劳无益。而且,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违禁者。它用大量的金银支付对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的欠款,并且资助无休无止的战争。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上涨。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期为止,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正是中国对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导致了对世界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

弗林和吉拉德尔说:“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它是靠出售白银而得以生存)

最高财政收入 100000000两白银 80000000两白银 5000000两白银 3000000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