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导航的论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23:27: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导航的论文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导航 一、命题规律探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为“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七章内容,多年来高考重点围绕以下两个考点展开:一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等级要求:b),二是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级要求:b)。在近几年的理综卷和单科卷均有考查,如近四年的江苏高考生物试题中,2008年第11题考查了基因频率计算的内容,2009年综合考查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内容,特别体现在对隔离作用的考查上,2010年第12题及2011年第6题,均对现代进化理论的四点核心内容进行了考查。

本专题从命题形式上看主要是选择题,能力点的考查以理解为主,试题难度系数为~,未来的高考预计也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一是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二是基因频率的计算。

二、复习建议

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法”来理解和掌握种群和物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物种的形成与生物的进化、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等知识,在此基础上理解新物种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并能够运用有关理论,举例说明某种生物的进化过程。

此外,要借助“概念图”来加强概念间的联系,因为本章涉及概念多,概念与概念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在复习中通过概念图策略,从新的视角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化,有助于同学们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能力,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高频考点梳理

考点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表示: 1.自然选择的对象

(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3)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

例1.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解析: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本身就存在着能够抵抗某种抗菌素的可遗传的变异,当人们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菌起到一个选择作用(注意:这种选择不能称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的选择),绝大多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少数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遗传给后代,使后代亦具有了抗药性这一特性。这样经过多次用药后,病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答案:d

特别提醒: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时要明确变异是自发的、是普遍存在的,并不

是环境的改变引起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一般来说,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越剧烈,生物进化的速度越快。

考点2: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1.核心内容解读

(1)变异与环境: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起选择作用,并不影响变异的方向。通过环境选择将生物个体产生的适应环境的变异保留下来。 (2)物种形成

①方式:渐变式和爆发式,爆发式是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新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

②三个环节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例2.右图是对一个物种中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测量的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 解析:亚种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生物性状有所不同的两个种群,但两个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故在两个种群内的个体在再次相遇时,由于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会重新形成一个种群,即符合b项曲线所表示的内容。 答案:b

2.易混知识提醒

(1)如何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可以称为一个种群?

关键看这个群体是否满足三个要素:①同一地域;②同一物种;③全部个体。 (2)如何判断两类生物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看二者杂交是否可以产生可育后代。 (3)如何区别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生殖隔离是指种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不一定在地理上隔开,只要彼此不能杂交或能杂交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便是生殖隔离。一般来讲,先有地理隔离后再形成生殖隔离,这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称为异地物种形成。 (4)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是不是一回事?

二者不是一回事,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是生物进化,例如分子进化速率虽然很慢,但却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内因。地理隔离可以导致两个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这是量的改变,一旦种群基因库间出现足够大的差异产生生殖隔离,便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这就是质的改变了。

例3.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 a.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同一环境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但后代无繁殖能力,所以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多倍体的形成一般

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d

考点3: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现象

生物的进化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对生物进化现象的解释,绝大多数考生归纳到环境导致生物的变异,实质不对,应该是变异在前,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起到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改变。这正是高中阶段解决问题类知识点的难点,故其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又一角度。

本知识点是一解释类知识,故考查本知识点时多联系具体实例,考查解释、分析、综合能力,对本知识点的复习,应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例4.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种群内,喙小的个体只适于食用小坚果,喙大的个体容易咬开大坚果,也食小坚果,但是取食速度较慢。从1976~1978年该岛一直未下雨,引起地雀种群数量、食物组成变化如下图所示。1978年出生的地雀,喙平均增大4%。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喙大

b.若要证明喙的特征是可遗传的,还应做杂交试验

c.1978年出生的地雀喙增大的原因是,食物中大而硬的坚果比例上升 d.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喙小的基因频率相对有所增加

解析:根据图可知,1978年出生的地雀,喙平均增大4%,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喙大;通过图中折线可以知道,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喙小的基因频率相对有所增加;要证明喙的特征是否可遗传,要做杂交试验去检测;1978年大而硬的坚果比例由于地雀捕食而显著减少,不是地雀喙增大的原因。

答案:c

考点4:借助数学方法进行基因频率的计算

1.基因频率=某种群中某基因的数目该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1)在某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假如种群中被调查的个体为 n 个,基因型为 aa、aa、aa 的个体在被调查对象中所占的个数分别为 n1、n2、n3,则 a 的基因频率为(2n1+n2)/2n,a 的基因频率为(n2+2n3)/2n。

(2)伴性遗传(如色盲)中基因频率的计算: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没有,因此,色盲基因频率=色盲基因总数2×女性个体数+男性个体数×100%。

(3)在计算有关基因频率时,当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若给出的是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则可用定义公式计算;若给出的是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百分比,则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该基因型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

2.基因型频率=某基因型的个体数种群总个体数×100%

例5.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a. 43% b. 48% c. 52% d. 57%

解析:未入侵之前vv个体有3000,vv个体11000,vv个体6000,入侵后vv变为3000+2000=5000,其他类型个体不变,但总数变为22000,则v基因频率为(5000×2+11000)/(22000×2)=48%。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