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21:31: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答题技巧
以电棒为例作名词解释
第一句,下定义电棒是一种电流通过击穿导电荧光物质而发光的一种棒状电器;
第二句到第六句,特点;荧光物质呈白色,电流通过,发出白色柔和的光线;棒身呈圆柱形,约有一米见长;和灯泡相比,光线柔和,但耗电量更低;已经成为现代办公的首选照明工具;应用范围涉及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
第七句,作总结,主要涉及事物的发展趋势,意义;电棒已经取代灯泡的照明地位,朝着更加节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所有的名词解释,都无外乎这个结构,
第一句最为重要,要全面。之后叙述特点,可以分为优点和缺点两方面来讲,优点多讲,缺点适当补充,如果是应用型的事物,要讲出用途。最后要点明意义,发展趋势,照应第一句。但就新闻领域的术语来看,譬如黄色新闻,第一句要提出黄色新闻产生的年代,背景,最概括的特点,是什么样的新闻。第二句,点名黄色新闻的具体特点,暴力,凶杀,色情。发起人,主要代表报刊,影响。如果了解黄色新闻名字的由来,不妨加上是由于当时的报童穿的是黄色的统一制服。最后一句,点明黄色新闻对于后来新闻事业的影响,意义。基本上完成。历史名词:比如张居正改革,第一句,要说出这次改革的时间,性质,给它盖棺定论。第二句往后,展开改革的具体内容,从最重要的方面说起,政治上精简官僚机构,到经济上一条鞭法,再到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最后,指出影响,这次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什么什么矛盾,但是遇到什么什么阻力,但是总的来说,怎么怎么样,因为没有解决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明王朝不可避免地衰落。名词解释的主要结构基本上呈金字塔型,从最重要到次重要,再到一般性特点,最后总结。三个模块既定,内容的填充就看自己的知识积累了。如果你遇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名次,如果能按照这个结构展开,编出40-50字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吧,因为不会,但至少可以从字面上展开,你说呢?今年就有 电波战,新闻理论 这两个名词解释,相信很多校外的考生也没有见过,我也没有,怎么办,只有编。电波战,既然是电波战,必然是以电波为传播媒质的电台之间发生,既然是战,必然是因为维护不同的观点,深一些,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争论,斗争,资源的抢夺,既然是战,必然双方都有各自的目的,各讲一下,既然是战,必然有影响,结果,哪方战胜,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是社会主义胜了,毕竟,媒体是政府的喉舌,考的是共产党喉舌的研,自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不信的同学可以拿出文史通览看一看,看书要心里有数,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该讲什么,怎样能让老师看到你的知识点排列,思路是清晰的,结构是完整的。不过,要控制字数30-60字为佳,时间很紧,虽然有3个小时,基本上没有一点一点想的过程,而且不可避免地要遗漏一些东西,但按照这样的结构,基本上可以做到完整,清晰。我们平时学到的东西,大多数是零散的,怎样去考试,怎样说的有条理,全面,无懈可击,把所有零碎的东西有机地串起来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能力,最后,有一个建议,上政治辅导班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一听马哲,这套系统理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非常可取的,加上新闻,传播都是和政治相关的东西,可以看看新闻理论的书籍,内容就那么多,就是正着说一遍,反着说一编,总着说一遍,再打散。把一句话的内涵和外延讲出来,对待事物,一分为二,又优点必然有缺点,有重点,必然有非重点,批判继承,实事求是,辩证法,两点论,是用来分析问题的,而非简单地背诵。在解题的时候,这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回到开头,那个电棒什么的当时仅仅是考前一天作为消遣,活跃气氛,不必当真。祝大家都能考试成功。 补充:
名词解释中对于名词特点的阐述,可以从马哲共性与个性的特点展开,比如说,新闻,不管什么新闻都是新闻,可以提一下新闻的共性,不同的新闻,都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和其他新闻不一样的地方,平时重点记的就是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历史上的事件,无非都是从 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展开的。教材的排列顺序也一样。遇到不会的,千万不要慌,因为你不可能对它完全了解,但也不是一点都猜不出来它想让你答些什么,从这点开始突破,至少能让你觉得自己很厉害,这密密麻麻的字,是自己从无到有弄出来的,
1
多有成就感。心里有底,不管是不是真有底,至少是个安慰,可以更好地做下面的题。今年的新闻理论专业课考试,新闻业务的30分根本没有见过,没有复习过,怎么办,新闻理论部分也有几个是无法把握的,怎么办,如果慌乱,如果平时没有遇到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技巧,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要失败。你是外校的,你是跨专业的,怎么办,如果不能避免这种先天性的劣势,就看你是否能够储备一桶水,来应付倒出一杯水的考研笔试了。非常有必要把参考书籍的目录记一下,看看整本书是什么结构,用一大章来阐述一个问题,看看参考书是怎样展开的,又是怎样总结的。遇到自己喜爱的句子,重点记忆,自己编的再好,永远都没有那些老师们整天干这个的写得好。这些都是技巧,关键还是自己的知识积淀了,积累得越多,组织起来越得心应手,越自信,越接近成功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
本大纲以《传播学总论》一书为主线,其结构与《总论》一书一致,同时将《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到大纲中。
对于重点问题,在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对答大论述题较为有用。 有关复习
1. 四本书中《总论》和《起源》最为重要,命题分值最高,2004年考试占到150分中的125分,2003年占到150分中的105分(其他45分均为新闻史内容,04年不再考)。因此这两本书请考生务必认真阅读,并且在整个复习阶段最好做到书不离手。
2.《总论》一书是四本书中唯一的中国学者的著作,优点在于条理清晰,结构适合本国人阅读,同时语言较为精炼,因此要以此书作为复习的主线;其缺点在于对有些问题论述过于简单,因此要加以补充。该书中的内容足以应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而论述题则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补充提炼。最后一章实践论内容过老,可以不作为重点。
3.《起源》是美国实用主义传播学的经典著作,里面很多理论对于《总论》一书是极为必要的补充。同时该书有大量案例,对于重点案例应该有所了解,以应付论述题中的“举例说明”。该书重点在第六章及第八章以后的内容。
4 可以这么说,对于传播学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总论》+《起源》已经足够,而剩下的两本书则是补充上述两书中没有的内容。《传播学史》一书中的批判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李普曼的舆论研究是重点;《传播理论》一书中的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二章是重点。
专题研究
宣传分析 宣传分析始于两次世界大战间,现代传播学理论中很多领域都由早期宣传分析发展而来,特别是“劝服与态度改变”的研究和“传播效果分析”。
拉斯维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主要研究一战中的宣传,是系统地进行宣传分析的开端。很多学者试图给宣传和说服以明确定义,但事实上二者并无明显区别。一种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只有当行为对信源而不是对受众有益时,这种行为才被称为宣传。
早期的宣传分析中认为宣传包括商业广告、政治宣传和公共关系宣传等。此时期典型的宣传活动是一战时两大阵营的宣传。拉斯维尔认为此类宣传的主要目的有四点:激起对敌仇恨;加强同盟关系;争取中立者;瓦解敌人意志。
2
后来的宣传分析中总结了七种宣传策略: 1.辱骂法
给予某观点一个不好的论断,使受众轻易反对该观点。不常用于广告,政治宣传中较普遍。 案例:联合水果公司案例 2.光辉泛化法
将宣传对象与褒扬词语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受众轻易接受该对象。使用普遍 案例:商品品牌,如超级壳牌,神奇面包等 3.转移法
将权威、约束力或某事物的威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后者被接受。目的是将一种观念、产品或事业与人们赞赏的东西联系起来。
案例:1986年自由女神像百年庆典,很多产品都与自由女神像联系在一起 4.证词法
要某些令人敬畏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经常使用 5.平民百姓法
信源向受众展示其宣传内容与“人民的”“公众的”想法一致,以求受众接受。商业广告和政治宣传中常见。
案例:克林顿竞选时,努力塑造自己“只是普通人”的形象 6.洗牌作弊法
利用或真或假,清晰或模糊的多种陈述方法,对一个观念、产品做尽可能好或坏的说明。这是把关人概念的雏形。
案例:引用电影评论的电影广告,引语都经过小心选择,只用最有利的好听话。 7.乐队花车法
促使受众尽可能的参与到宣传内容中来,企图说服属于某团体中的成员接受某观点,体现了群体力量在传播中的作用。
案例:战时对某些士兵的英勇作战事迹的夸大宣传鼓舞了军队士气
以上7种策略被认为是对“劝服与态度改变”研究所作的早期探索。对于宣传效果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有关“只说一面或两面都说的诉求方式”,“信源 特征”,“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等影响宣传效果的因素得到了很大关注。同时还研究了受众特点,所处环境因素对于宣传效果的影响,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此 后的“枪弹论”源于一战后的宣传分析。
大众传播与认知一致 大众传播分析关注个人如何处理不一致信念,传播者通常表现出想要改变受众态度的动机。这就是态度改变——是能使我们减轻或消灭信念不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的 方式。大众传播中的认知一致研究,可以认为是从心理学角度对“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效果研究与受众研究”的基础理论铺垫。对于认知一致的研究有四种典 型理论。
海德平衡论:
海德最早提出一致理论,他关注个人在认知结构中对关联事物形成态度时的方式。他假设“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和恢复平 衡的力量”,并认为平衡状态是“被感知的个体和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的共存”。海德通过建立两个人和一个客观实体间的相互关系模型,来分析平衡问题。认为平 衡的状态是稳定的,不受外界影响,而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产生紧张心理,这包括一个态度改变和抗拒改变的模式。不平衡状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