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能源管理概论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0:47: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能源计量和统计状况审核 4. 主要用能设备效率的计算分析 5 核算综合能耗指标 6.能量平衡分析

7.用能单位能源成本分析 8.节能量和节能潜力的分析

9.提出节能改进建议,并对技术改造项目作出财务和经济评价 10.能源审计报告

11、每燃烧1吨标准煤,就能产生二氧化碳2 500千克、二氧化硫8. 5千克、氮氧化物7.4千克。

12、我国资源情况: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却不是资源大国,多数情况下用“多煤少油缺气”来形容我国的能源储备水平。

13、减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直接的手段。 14、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将是温室气体减排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 第6章

1、节能产品是指符合该种产品有关质量、安全和环境标准要求,在社会使用中与同类产品或完成相同功能的产品相比,它的能源使用效率(能效)指标达到相关能效标准规定的1级或节能评价规定。

2、节能产品认证有国家能效标准作为技术依据。

3、节能评价值是节能型产品所允许的最大能耗(效)值,是实施节能产品认证的主要性能指标。

4、一般以同类产品中20%~30%能够达到的水平作为节能评价指标,并通过指标的不断修订和提高,促进节能新技术的应用,使我国产品能源利用效率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5、持有节能产品认证的持证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是建立标志使用和管理制度,对标志的使用情况如实记录存档; 二是保证使用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要求; 三是只在证书所限定的产品上加贴标志;

四是在广告、产品介绍等宣传材料中正确使用认证标志,不得利用认证标志误导、欺诈消费者;

五是接受认证机构对标志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6、节能产品认证的在产品认证证书3年有效期内,年度监督的时间间隔应距认证证书颁发日期或上次监督日期不超过12个月,年度监督随时抽查。年度监督包括获证产品检验和工厂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审查。

7、能效标识是附在用能产品上的信息标签,主要用来表示产品的能源性能,向消费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使消费者很容易得到并清楚获知产品的能源消耗和能效水平状况。

8、能源效率标识与节能产品认证的区别:类别不同、性质不同、先进性不同、标志不同。 9、能效等级为1、2、3、4、5,共5个等级。等级1表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节电,即耗能最低;等级2表示比较节电;等级3表示产品的能源效率为我国市场的平均水平;等级4表示产品能源效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级5是市场准入指标,低于该等级要求的产品不允许生产和销售。

10、我国自 2004年8月率先开展了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产品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工作。

11、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

12、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商业性、整合性、多赢性、技术风险趋于零和客户可以零投入。

13、节能量保证型即用户提供全部或部分项目资金,节能服务公司向用户提供节能服务并承诺保证项目节能量的合同类型。 14、节能服务公司培育对象

(1)节能技术服务公司。 (2)节能产品生产厂商。 (3)节能产品销售公司。

15、能源审计或节能诊断是节能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起点。 16、节能量既是用户衡量节能技术能力的标准,也是节能服务公司评价节能项目可盈利性的标准,因此,节能量的计量对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都很重要。

17、能源系统的各项参数是可以被测量的,节能量则不能被直接测量。 18、节能量计算方法

(1)设备性能比较法。

(2)能源消耗比较法。 (3)产品单耗比较法 (4)模拟分析法。 19、税收扶持政策: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0、清洁生产审核作用:对于企业,可以真正降低成本,降低企业的原材料消耗和能耗,提高物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1、预评估工作重点是评价企业的产污排污状况,确定审核重点,并针对审核重点设置清洁生产目标。

(1)组织现状调研(企业概况、环保状况、生产状况、管理状况等)。 (2)进行现场考察(生产过程、污染、能耗重点环节、部位)。 (3)评价产污排污状况(产污和排污现状分析、类比评价)。 (4)确定审核重点(应用现状调查结论,分析确定审核重点)。 (5)设置清洁生产目标(针对审核重点,设置清洁生产目标). (6)提出和实施无低费方案(贯彻边审核边实施的原则)。

22、实测时间和周期:对周期性(间歇)生产的企业,按正常一个生产周期(即一次配料由投入到产品产出为一个生产周期)进行逐个工序的实测,而且至少实测三个周期。对于连续性生产的企业,应连续(跟班)监测72小时。 23、电力需求侧的供应方和需求方判断:

为便于规划和运营管理,必须划清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供需双方的资源。供需双方资源的界定和划分,以用户计费电能表为界限。计费电表以上为供应方,以下为需求方。

(1)供应方的资源。 主要包括三种: 1)各种类型的电厂; 2)外购电;

3)电力系统节约的电力和电量。 (2)需求方的资源。 主要包括七种:

1)提高照明、空调、电动机、电热等设备用电效率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 2)蓄冷、蓄热、蓄电等改变用电方式所节约的电力; 3)能源替代、余能回收、减少和节约的电力和电量; 4)合同约定可中断负荷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

5)建筑物保温等完善用电环境条件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

6)用户改变消费行为,减少用电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 7)自备电厂参与调度后电网减供的电力和电量。 24、电力用户的作用。

电力用户是终端节能节电的主体,只有用户积极参与,才能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用户是市电整体增益的贡献者。

25、经济措施是电力需求侧管理最主要的激励措施。最常用的是通过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中断电价等政策,引导用户尽可能在低谷时段用电,合理避开高峰阶段用电。 26、常用的填谷技术措施有:

①增加季节性用户负荷。在电网年负荷低谷时期,增加季节性用户负荷;在丰水期鼓励用户多用水电,以电力替代其他能源。 ②增添低谷用电设备。 ③增加蓄能用电。 第7章

1、PDCA模式在能源管理体系中的含义如下:P-策划,建立所需的目标和管理过程,以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所期望的结果;D一实施,对过程予以实施;C一检查,根据法律法规、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的要求,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其结果;A一处置,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以保证能够持续改进能源管理绩效。(顺序不能错) 2、能源管理全过程控制要重点协调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执行并完善体系文件;信息与沟通;监视和测量;应急准备和响应;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3、能源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由能源统计实践所决定的,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能源加工、转换、输送、贮存、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以及相关联系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揭示能源内部运行规律。

(2)研究能源利用状况,挖掘节能潜力,促使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 (3)研究能源综合平衡状况及其规律,反映能源资源的形成及能源使用方向,揭示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4)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能源系统数量关系的方法论。 4、能源消耗定额管理的内容有: 1)建立能源消耗定额管理体系; 2)适时修订能源消耗定额;

3)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能源消耗定额的实现;

4)考核和分析能源消耗定额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5、能源消耗定额管理的作用是: 1)编制能源供应计划的重要依据;

2)科学地组织能源供应管理的重要基础;

3)监督和促进用能单位内部开展节能减排的有力工具; 4)用能单位提升经济效益和开展节能奖惩的关键依据。 6、能源消耗定(限)额考核的内容和深度大体上分以下三级: ①考核到单项产品的单项能耗; ②考核到单项产品的综合能耗;

③考核到单项工艺的单项能耗和综合能耗。

7、能源标准的等级与其他类别的标准相同,分为能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8、企业能源标准是用能单位生产、储运、加工转换和使用各个环节进行能源考核与管理的

规定,由用能单位自行制定。

9、根据能源消耗的种类可分为合理用热、合理用电、合理用油、合理用气(天然气和煤气)及耗能工质等方面的标准;

10、按照用能单位能源的纵向流程又可分为购入仓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消费等四方面的能源标准;

11、按照能源标准主要功能的属性又可分为能源技术、能源管理的标准。能源管理标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能源经济性标准。

12、节能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国家节能减排法律、法规、规划;节能体系标准;节能技术应用;节能管理新机制。

13、节能措施分类:管理节能措施;结构节能措施;技术节能措施。 14、节能项目管理的阶段:投资前期;建设期;节能项目运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