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10:52: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作者:莫旻荧 赵晓璐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8年第01期

【摘 要】本文论述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素质与道德人格,提出将儒学思想中的“心性”修养、“仁”学、“中庸”思想等与大学生素质提升相结合,促进现代大学生的素质建设和道德修养,更好地实现并创造人生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 大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40-02

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广义地说,应该包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上下几千年的改朝换代,饱经沧桑,但其仍背负独特的文化精神在中国土地上不断地传承和维新,形成了为世人瞩目、别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与文化模式。儒家学派形成于先秦至秦汉之际,以孔子为宗师,其弟子以“有教无类”为宗旨不断传授讲学。儒家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发展,面对曾经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本民族不同思想学派的侵蚀,其仍保留丰富内涵,汲取各流派长处充实自身,自成大家,并逐步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彰显了其极大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心性”修养、“仁”学以及“中庸”等思想,更是从古到今影响世人的儒家经典。这些理论自古以来便占据着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地位,对当今大学生的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更是一笔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 一、儒学发展概况

任何思想流派的萌芽与发展总是依托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纵观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是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发展、衰落与灭亡的历史阶段相互呼应的。春秋末年,孔子最初以“有教无类”为宗旨,将史籍《春秋》《周礼》,卜筮之书《周易》及《诗经》等书籍的思想向弟子们传授,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先秦至秦汉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形成并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朝廷唯儒家经学独尊。《汉书·艺文志》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儒学的地位可见一斑。到了魏晋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鼎立,相互交融,直至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宋明理学的兴起,“仁”的境界、天理与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道合一的儒学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儒学的精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之后虽然清朝逐渐衰败,中国传统儒学却得到了积淀。

儒学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它贯穿于历史的各个时期,集大家之长于一身,成为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经典。由此可见,儒家文化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对提升现代大学生的素质与道德人格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培养大学生素质中,“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二、儒学经典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一)“心性”修养。“心”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提出了在人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心是人进行认识的主体,明确其作用是思。但心本身并不能实现“思则得之”,由外在感官提供的感受作为“心”实现思的必要条件。宋代哲学家、理学家朱熹对孟子的这番话做出注解:“耳司听、目司视,各司所职而不能思,是以蔽于外物。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则亦一物而已。又以外物交于此物,其引之而去不难矣。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凡事物之来,心得其职,则得其理,而物不能蔽。失其职,则不得其理,而物来蔽之。此三者,皆天之所以与我者,而心为大。若能有以立之,则事无不思,而耳目之欲不能夺之矣。”即耳目是视听的外在器官,与外界物体为直接接触,心思即是思维,与外界物体为间接接触。只耳目主外物感受,故而不能思,则不能分辨是非,容易被外物所蒙蔽;通过“心”的思辨,分是非,明事理,可使耳目不被外物所蒙蔽。朱熹将耳目与心之间的关系辩证的进行了论述,理清了两者各司其职的基本思路,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心”学。

震惊全国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如清华大学朱某铊中毒事件,复旦大学林某的投毒事件等,不断出现的校园大学生犯罪案件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与道德修养并不完整。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在金钱与权力面前,并没能用心思虑去明辨是非,被金钱与权力混淆视听,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进而发生口角,大动干戈,最终导致惨案的发生。在提升大学生素质时,要重视“心”性修养在大学生认知事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以耳目视听与心思分辨相结合,以心思辨是非来判断和认知事物。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做人做事要注重“心”性的思辨,改正个人不恰当的言行举止,提高自身的修养,避免校园惨案的再度重演。 (二)“仁”学。儒学是德性之学,即为情感理性,其核心是“仁”。“仁”的思想含义有二:一指“仁者爱人”,就是要尊重他人且有同情心;二指“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准,以求符合礼的要求。“仁”是儒家哲学体系的核心、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春秋末期,孟轲更是将“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强调道德修养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这对后代出现的开明君主和进步思想家们都有着较深的影响,因此孟子被人们尊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说明“仁”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家庭中,“仁”主要的表现对象为至亲至爱。如对父母的孝,对兄弟姐妹的关爱等,但现代社会中的很多大学生或痴迷网络或被金钱物质所迷惑,对亲情冷漠,对家庭绝望。若能汲取儒学“仁”的思想,积极回归家庭浓浓的亲情之中,营造一个幸福美满、稳定安康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仁”的哲学思想注重人纯洁的道德养成和顽强的意志锻炼。现今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热衷并沉迷于网络交流,现实生活中却常常为了一己之私忽略了人际关系中重要的友爱和协作精神。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应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创造协调的人际网,达到一种人际关系和谐稳定的长久状态;三是面对国家大事和大是大非面时,做到“仁”的最高境界——爱国。“仁”能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尊重国家、报效民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雄心壮志。因此,“仁”对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有着积极意义。

(三)“中庸”思想。关于“中庸”的哲学思想,历代以来都是中国永恒不变的哲学问题。“中”的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由历代帝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传至孔子之后,儒家将其演变为“中庸”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根深蒂固的哲学思想。《论语·庸也》中谈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孔子认为人的各种道德品格须以“中庸”为原则来调节,贯彻在各方各面才更有利于不同的品质相辅相成。孔子强调万事万物要中和协调,用“叩其两端”来把握事物的方方面面,反对过犹不及,反对固执一端和偏激片面,由此“中庸”思想也成了儒学文化的道德基石和主要思想方法。

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中庸”的智慧无处不在。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体现了“中庸”的融合之道,即对新事物新思想不予抵制,而是不断吸收和包容,汲取对方的价值,化解双方的冲突。这告诫了大学生要有一颗包容心,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学生在对待朋友时要团结,一视同仁,不能全凭自己的喜好,这样才能交到更广泛的朋友,也更有利于自身的提升和进步。另一方面“无过无不及”,“权,然后知轻重”强调了“度”的重要性。“度”展现的并不是简单的折中态度,而是在无过和无不及之间的动态平衡,但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大学生的“愤青”精神,其体现的恰恰是大学生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冲动的决定和举动。“中庸”思想要求大学生做人行事要知轻重,保持谦虚谨慎,找到人事发展的平衡点,作决策时要适当且恰有其度。而对度的把握则是一门值得考究的艺术。如果能在自身受到伤害的同时冷静分析并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摆出正确的回应姿态,才是把握了“中庸”之道。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素质的过程中贯穿儒学“中庸”之道,对促进学生建立为人处世之原则和道德标准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当前,在高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中,先进的精神文明显得尤为可贵。中国悠久的儒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绎传承,其经典思想和道德体系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并践行。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古为今用,去伪存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大学生民族文化的意识,加强其素质建设和道德修养,更好地实现并创造人生价值,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