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3 4:23: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家庭结构的变迁(如离婚率的提高)等社会因素给孩子带来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我们区教育局对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了不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使学生和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掌握积极学习、创新、交往、自理活动的观念和方法,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课题界定:

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对心理学及其他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二是有意识地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把“遵纪守法”、“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

2、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

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学校为此开展了各种活动,如“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等。又以假日活动形式走出学校,走向社区。同时,在班集体建设中采取民主管理的形式,在实验班开展“干部轮流制”和“一日班主任”活动,学生干部定期轮换,不搞终身制。使绝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当干部的体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3、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途径之一。

自我教育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行动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因此,应把这种教育手段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措施密切配合,学校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4、取得家长的配合,深化心理品质教育。

本实验中,学校和老师担当起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职责,如果不取得家长的配合,许多工作很难开展,有时会把学生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良好心理品质毁于一旦。因此,实验时要与家长密切联系,把实验进展告诉家长,家长再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反馈给学校。同时,还采取家访方式,与家长商讨教育学生的最佳方式。这一实验措施,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三、选题依据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由于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态问题越来越尖锐,高技术化的劳动世界、愈演愈烈的竞争市场、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等,使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显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悄然而至,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需要有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热爱生活、工作、他人的美好而丰富的情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是知识经济所需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二)、人的发展的需要

人从生下来,主要是具备了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自然人,他必须在生理成熟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心理素质,包括智慧、情感、气质、性格等,才渐渐成长为“社会人”。心理是“社会

人”的精神载体,是人的一切其他素质构筑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从与“五育”并举的高度来重视。

(三)、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重知识、重分数、重选拔。表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上重分析讲解、重标准问答、重整齐划一,形成了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应付各级考试(或竞赛)为目标的状态,致使学生被动受教。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僵化,同学之间情感淡化甚至恶化,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如何改善课堂师生、生生交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心理在课堂上健康发展就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涵之一的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需要渗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并得到落实,所以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的研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研究内容

全面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探索语文、数学、思品、体育、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的课堂教学规律和方法,正确引导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心理,用具体的措施、科学的方法对学生不正确的心理倾向和心理行为及学习适应性差的倾向进行矫正,使他们逐步素质化和人格化,从小打下“身心俱健”的坚实基础。

五、研究对象

七年级(4)班、九年(1)班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班,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其它班级为对照班。全校随机抽取50位同学为个案实验学生,采用前后对比实验。

六、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为个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

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将知识能力的发展与个性心理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利用现有课程,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面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