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经》针刺五项基本原则(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9:15: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内经》针刺五项基本原则

司宽红

(石泉县中医医院,陕西 安康 725200)

【摘要】 该文对《内经》中针刺五项基本原则进行论述,阐明针灸操作者唯有掌握这五项基本原则,结合病情虚实,并能正确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 针刺;基本原则;《内经》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一部分针灸大夫,虽辨病辨证正确,取穴定位准确,但并没有收到很明显的疗效,细想是由于没有熟练掌握有关针刺的基本原则。而早在几千年前的《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了针刺的五项基本原则。《素问·保命全形论》就指出:“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就此针刺五项基本原则论述如下:

1 治神

治神,指要求医生在针灸治疗过程中,要掌握和调治医者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它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必要前提,它贯穿于针刺过程的始终。因此,《素问·保命全形论》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我们在针灸临床应用“治神”原则的过程中,体会到:首先,要求医者在针刺前必须静心安神,思想高度集中,方能观察到患者神气细微的变化。另外医者的心理调整,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以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有助于提高针刺疗效。《灵枢·官针》指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方可行针艾。”其次,术前要对患者察形观神,辨神论治。“有诸内必形于外”,医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从而测知患者五脏精气的盛衰和当时的心理精神状态,以便正确指导辨经、辨证取穴和实施补泻手法以及预测疗效。第三,术前要安定患者的心神。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通过人类第二信号系统的心理活动,能引起机体内部的变化。如乐观

的情绪,坚强的信念能够调动机体的巨大潜力,影响内分泌的变化,增加机体的抵抗力。针刺前,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通过语言诱导、细微体贴、耐心解释以及必要的临时处理,使病人身心放松,心神宁静,消除畏针和紧张心理。这既可以提高疗效,也可以防止因紧张心理引起滞针、晕针的发生。西安市中心医院白晓英、张福会根据古人治神的经验,结合“现代行为矫正法”[1],试设计了言语诱导、松弛训练转移注意力等简单的心理疗法,从1980年元月至2001年12月对840例首诊针刺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结果显示:心理状态与针刺反应之间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针刺反映的好坏,明显受着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的影响,同时针刺不良反应的产生又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及行为变化[2]。第四,行针时注意守神。一方面医者在运针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针法。尤其要关注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及面色、目光、表情等变化。另一方面,患者将意念集中于针刺部位,细心体会针刺感觉。这样方能使医患之间心心相印,神气相通,易于守神得气,提高疗效。第五,善于引导经气直达病所。方法有二,一是所谓的“移神法”,《灵枢·终始》云:“??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它提出用一定手法激发经气至针下或到达病所。二是正神法,《素问·针解》指出:“??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意思是说注意病人眼神,勿以乱视,控制患者的精神活动,使

1

经气易行。

2 知养生的道理

养生的目的在于预防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延年益寿。养生的原则有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因人施养等。养生的主要方法有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锻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针后要注意养神以提高和巩固针刺取得的疗效。如《素问·刺法论》篇要求的那样,须“静神七日”,“慎勿大怒”,“勿大醉歌乐”等。如面瘫的病人要避免受风,出门配带口罩;洗脸用温水;闭眼不全者,睡觉时注意用无菌沙块保护眼睛,白天定时滴眼药水;避免劳累,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鼓励患者战胜疾病。这样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3 掌握药物性能、功用、配伍及畏反 《素问集注》云:“毒药所以攻邪者也,如知之不真,用之不当,则反伤其正气矣”。所以针灸大夫也要熟练掌握常用中、西药物的性能、功用、配伍,严格掌握“十八反”,“十九畏”以及药物禁忌。注意与病情相适应,与针灸治疗原则相吻合。例如针灸治则是疏肝解郁,那么,配合中药也应以疏肝解郁药为主,针药治则应保持一致。

4 掌握针具大小

《类经·针刺类·宝命全形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云:“古者以砭石为针;用为外治之法。自黄帝始造九针以代石,故不曰九针而曰砭石。然制有大小,必随病所宜,各适其用也”。指出要熟练掌握各类针具的大小及适应部位。例如针刺眼睛周围穴位宜选30号细针,用泻法宜选28号较粗的毫针;环跳穴须用3寸以上的长针针刺,而少商等十二井穴、十宣、四缝等穴宜用0.5

寸的短针;小儿宜选较细、较短的毫针,而成人可选较粗、较长的;相同的穴位,胖人选用较长的毫针,而瘦人则选较短的;男性患者多用28号毫针,而女性患者多选较细的30号毫针。这样病人易于接受,也有助于疗效的发挥,并可防止针刺意外的发生。

5 掌握脏腑气血盛衰的诊法

《素问注证发微》云:“盖人之藏府,有虚有实,其血气有多有少,吾当平日预知诊法,凡虚补实泻,出血出气,恶血恶气,恶气之义,无不知之,庶不至冥行也”。告诫我们可以通过望面色、行动、神态、听声音,切寸口脉,触皮温,问病情等多种手段去判断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这也是正确进行辨经、辨证取穴和施行补泻手法的必要前提。在给患者针刺及行针时尤其要注视患者的面色和眼神。

综上所述,《素问·宝命全形论》为我们针灸大夫提出五点很重要的基本原则,其中“知养身”,“知毒药为真”和“制砭石大小”是基础,“知府脏血气之诊”是前提,“治神”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始终,是核心,是关键,需要我们熟练掌握,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周强.心理治疗对420例针刺不良反应影响初步观察.新中医,1985(5):31-31

[2]白晓英、张福会.针刺配合治神的方法与意义探讨.陕西中医,2004(7):654-65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