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第2讲代表人物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7:02: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课时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 子

一.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从人的内心入手,把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整顿社会秩序的根本,开创了儒家学派。被推崇为“圣人”、“万世师表”,受后人景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变乱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渐近理性的时代。政治上的混乱给思想界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原有的认知因为制度的倾覆而丧失了权威与价值,人们开始运用自觉的理性思维,多方面、更深入地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孔子的思想是在继承强调仪式和等级的早期人类祭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二.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1.阅读材料概括孔子“仁”的含义及实现方式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论语·雍也》: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仁的含义:体贴、关心、尊重他人

怎样实现仁:孔子认为必须行“忠恕”之道。 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仁”的政治表现:为政以德(政治主张)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主张君主统治人民应该为政以德,以德教化、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暴政、苛政和任意刑杀。这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孔子“礼”的思想

1.社会背景: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 2.礼的含义、强调礼的目的及实现的方式

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即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 孔子强调礼的目的是把人们的行为规范到“仁”上来 实现礼的方式:

第一,“克已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这是一种自我修养)。 第二,正名(按照周礼,把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3.对于礼,孔子没有全盘照搬,而是主张适当地进行变通与修改,表现在治国上就是逐步改良政治。

§仁和礼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把探讨和解 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务实的精神。

4.“仁”与“礼”的关系

《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颜渊》:克已复礼为仁

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如何处理“仁”与“礼”的关系?孔子给出的方法是“中庸”。所谓“中庸”其含义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四.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例题]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五.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知新 五、影响: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例题]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音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经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复习策略:本题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视角下关注人类文明的相互交流、交流进程及其规律的认识。因此复习中要关注新史观,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要变换角度,多角度、创造性的思考历史问题。 [例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⑴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比较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和战国时期的中国的不同之处。(6分)

政治:希腊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中国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经济:希腊工商业较发达,农业相对落后; 中国农业发达,实行重农抑商。(2分)

文化:希腊:先有智者学派主张人的作用价值;后有苏格拉底等思想家更是强调人必须掌握 知识,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与美德的重要性,总之,古希腊思想家提倡人文思想。

战国时期的中国既有儒家的仁政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消极人生观,也有法家强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和社会变革,兵家的军事思想等。(2分)

⑵根据两国古代思想内容的不同,分析两国思想家关注问题的角度有何不同?(4分)古希腊思想家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作用、价值,具有哲学理性。(2分) 中国的思想家关注的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性。(2分)

⑶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思想“相通的地方”又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2分)

相通:都注重人的作用。(2分)

原因:经济发展使人的作用突显出来(2分)

第2课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和荀子

一、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北宋神宗诏封孟轲为邹国公,自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邹国公像,宋元明统治者及理学家扬孟贬荀,孟子升格,终成“亚圣”

① 政治思想:孟子侧重发展孔子仁的学说(侧重于“内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仁政学说 ②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倡导“养浩然之正气”。 二.荀子的思想及影响

中国古代史·思想文化史 第二讲 儒家各时期的代表人物

荀子侧重发展孔子的礼的主张(侧重于“外王”),形成了完整的礼制理论 (一)荀子的思想 1.伦理关系上:主张性恶论 2.治国主张上:主张礼法并举

荀子作为儒家与法家的过渡者,强调以礼法来重建社会秩序

《荀子·王制》“听(执的意思)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

《荀子·成相》“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3.主张王道霸道并用

《荀子·王霸》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仁人之所以务白也。

4.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5.君民关系上提倡“君民关系舟水论”,在君民关系中,荀子认为君处于主导地位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种思想对贞观君臣影响很大)

《荀子·君道》“君者,民之原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也已,不可得也。” (二)荀子的的影响

1.汉代的董仲舒明显地受荀子的思想影响

2.荀子的礼法思想是汉武帝和唐代统治者治国执政的指导思想

3.宋元明统治者及理学家扬孟贬荀,荀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但宋朝及以后的各朝仍是礼法德刑并用。 [例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

第3课时 汉代“儒宗”董仲舒

一、董仲舒被誉为汉代“儒宗”,他改造了先秦儒学,使“新儒学”形成。在人性论、政治思想、伦理观方面都受到荀子的直接影响

二、董仲舒的思想

①政治思想: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③ 伦理观: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 “省役”主张。

编者:福建长汀新桥中学 严立新

3

三、新儒学的特点、影响

1.特点: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学说。 2.根本目的:通过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统一;

②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限制君主的权利,有利于君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例题1]“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李贽

[例题2](2013年重庆高考1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例题3](2013年福建高考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A

第4课时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程颐的认为)唐及后来的五代不重纲常、不尊伦理,导致世道人心混乱,三纲五常失去了维持世道人心的功能而陷入困境。

二、程颢、程颐兄弟(北宋)思想主张:

1.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发挥“仁”的学说。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义、礼、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南宋)

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为“四书”做注解。《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2.朱熹思想主张:

中国古代史·思想文化史 第二讲 儒家各时期的代表人物

(1)“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 (2)修养论。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2013年福建高考16题)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

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四、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心学的影响 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南宋):

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发明本心”),要扫除“物欲”。

2.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明朝)

①他的“心学”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主观唯心论宇宙观,认为人心是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②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了自我主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3.心学的影响:

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②宋明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从而成为官方哲学。③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家的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之一:回归三代之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如唐人,但说未透在。”--朱熹 从一定意义上说,宋明理学与孔子的复古思想性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宋明理学是以道统论来体现的。 根据朱熹的说法,道貌岸即为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统则是圣贤相传的传统。 政治理想之二:内圣(义理)外王(事功)的统一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程颐

程颐强调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即转向内圣的一面,朱熹和王守仁继承了这一主张。宋明理学刻意强化伦理纲常,并将内圣发展到了极致

明代,宋明理学被奉为官学,在政治上,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甚至不问行政才能和政绩,而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节作为官吏考核、升迁、评论的标准。

甲申国难(1644年前后,李自成入主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自杀殉国的官员达四百多人,平时袖手谈心性的士大夫毫无应对之好,只好一死以谢君王 政治理想之三:限制君权、以民为本

儒家既没有兵权,也没有财权,以什么来限制君权?其武器就是道统。朱熹提出“正君心”,就体现了道统对治统的的制约

[例题]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复习策略: 充分重视主干知识复习,理解主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结论,把握各个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如本题中就要理解和掌握儒家思想在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及表现,而不是单

5 编者:福建长汀新桥中学 严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