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案1.1我长大了|苏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5:14: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我长大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教学目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情感与态度:

第1页/共6页

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悦纳自己,为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感到自豪和愉悦。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生活和学习中的对比,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探究学会关心他人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二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在孩子们成长中不知不觉地发生的,是零散的,学生自己的感知并不全面。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变化是自己成长的具体表现,更不知道去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孩子从小到大得到了父母和家人太多的关爱,他们更习惯接受别人的关爱,而对他人付出的意识比较淡薄。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看到

第2页/共6页

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学生。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自己一年级入学时的照片、用过的作业簿、生活用品。在课堂教学中,再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通过试穿用过的旧鞋旧衣等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一下自己入学后在学习、身体、品德等方面的进步;利用“说说懂事的我”这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表达,与人分享,为自己的成长而高兴。通过制作成《成长记录袋》,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分享成长的快乐;通过“夸夸我的班级”活动,让学生把关注自我进步的目光扩大到班集体的进步,感受班级取得的成绩是全体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体会自己和班级共同进步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教学难点

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学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卷尺及班级获奖奖状。

学生准备:一年级时的作业本、成绩册、奖状及衣物等。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寻找成长的足迹 1.体验活动,导入新课

第3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