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20:59: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 加快推进县域 城镇化进程

——凤县县域城镇化发展状况调查 凤县县委农工部 梁虎林 赵 娟

近年来,凤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椒畜富民”四大战略,强力推进百万吨铅锌冶炼基地、百万头生猪大县和百万游客景区 “三个百万”工程建设,使县域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凤县县域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00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自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城镇化为统领,以争创全省十强县、建设老百姓最幸福的地方为目标,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按照“一体两翼四中心二十个新型社区”的城乡一体化总体布局,把建设产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的突破口,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多元加大投入,完善配套政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六大体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7亿元,增长19.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亿元,增长48.9%;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力均位居全省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95元,增长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88元,增长28.1%。城镇、农村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分别达87.9%和94%,城镇化率49.7%,先后荣获国

家卫生县城、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平安县等荣誉称号。2009年县域综合实力首次跨入全省十强县之列。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以“一体两翼”为重点,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截止目前,县城规划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建成区3平方公里,全县建制镇12个,其中重点镇2个,建制镇规划完成100%;县城常住人口1.7万人,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37%增加到目前的49.7%。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大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方向,深入实施“三告别”、“三集中”、千村移民工程和灾后重建工作,建成统筹城乡集中安置点42个,集中安置6000户2.5万人。使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三)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一是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污水处理、集中供暖、集中供气、垃圾处理等重点项目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加快了县城扩容提质,城市品位得到迅速提升。二是中心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实施了县城

“一江两岸”工程,加快了两个工业园区和五个中心城镇建设,形成了“一体两翼五星”(即以县城我主体,以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和留凤关循环经济园为两翼,以平木镇、河口镇、黄牛铺镇、唐藏镇、三岔镇为五星)的小城镇建设特色;重点城镇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三是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到2009年底,90%的村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6.48万农村群众长期饮水困难;98%的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80%的村庄手机信号全覆盖;30个村实现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目标。

(四)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农业经济突破发展,旅游三产高歌猛进,一、二、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5%,22.8%、14.8%,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总收入分别达45538元、3914元,居全省第8位和第12位,实现了摘帽(率先脱贫)、进位(跻身全省十强县)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如2009年凤州镇生产总值达11.37亿元,南星镇生产总值达23.6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和35%。

(五)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均衡化发展,农民拥有与居民同等的学习就业机会、同质化的医疗保障环境、基本对等的社会保障,群众就医报销比例达80%以上,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休闲、娱乐、健身设施不断向乡村延伸。 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首先是县城规模小。县城规划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建成区仅3平方公里,而且县城常住人口仅有1.7万人,人口数量少。其次是建制镇规模小。全县12个建制镇,有农村人口

7.45万人,平均6200人/每镇,最小的乡镇(坪坎镇)全镇仅2490人。镇政府所在地平均仅1000余人。人口少,形不成规模效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镇的社区中心地位以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直接影响基础设施效益的发挥、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

(二)规划滞后。从总体上看,一是我县县城规划比较超前,但建制镇规划编制较为滞后,规划功能不全,特别是管线、绿化等专业

性详规编制落后。全县100个行政村,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的仅67个村;二是实施随意性大。乡镇规划意识不强,凭想象作决策,从而导致规划实施不到位,满足不了城镇发展的需要。三是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城乡统筹规划总体上滞后,严重地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序推进。

(三)资金不足。城镇建设的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而且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导致城镇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从财政资金来看,虽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主要集中投向县城,投向小城镇的资金微乎其微,加之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启动不了小城镇的内部消费,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小城镇的公益、公共设施建设普遍亏损,使乡镇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产业支撑力不强。虽然形成了椒果畜药菜五大主导产业,但整体实力不强,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缺乏支柱产业的有力支撑。例如,今年花椒遭受霜冻,全县花椒大幅减产。

(五)管理水平低。一是乡镇政府管理功能严重滞后,管理机构、职能、权限等依然承袭农村管理的旧模式,对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生产、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培育与管理难以到位,难以承担城镇化管理的重任。二是农村居民素质不高。生活习惯还不能与城镇发展合拍,给镇区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对策与措施

(一)调整区划,扩大小城镇规模。我县现有乡镇12个,农村人口7.45万人,平均每个乡镇仅6200人,即使将来全部人口集中到镇区,其规模也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人口成本最低化的要求。要按照

“建美县城、建强两翼、建大社区”的思路和 “一体两翼四中心二十个新型社区”的城镇化发展基本框架,对现行乡镇区划进行调整,减少城镇数量,逐步扩大重点镇和中心镇的规模。形成一个中心城市(县城)、两个副中心(凤州、留凤关)、四个中心城镇(黄牛铺、平木、河口、唐藏)和二十个中心社区,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徙,充分发挥城镇集聚作用,从而带动全县城镇化的全面发展。力争到2012年,县城人口达到3万人,凤州镇和留凤关镇城镇人口分别达到1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二)突出重点,抓好中心镇建设。要改变过去只管城不管镇的工作格局,在抓好县城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着眼未来,对农村城镇化高起点规划,以316国道和212省道两条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凤州、留凤关两个中心城镇为依托,形成4个不同经济职能的城镇片区,构筑完整的城镇网络发展体系,做到城乡互动。以突破留凤关统筹城乡新区建设为重点,探索城镇化建设新路子。以旅游兴县战略为动力,按照“六清四改一统一”的标准,打造山区特色,使农村地貌、民宅逐步转变为城镇景观。同时,围绕中心乡镇的扩容提质,全面改造中心乡镇的水、电、路、通讯、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整体功能,增强城镇对居民的吸纳能力,推动中心乡镇的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扩大城市文明对农村的覆盖面。

(三)培育产业,强化城镇化产业支撑。立足资源优势,准确产业定位,布设大产业,促进全就业,以“三个百万”工程为支撑,大力培植和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实力增强。突出抓好万亩花椒芽菜、万亩高产苹果、万亩高效蔬菜、

万亩优质核桃、万亩中药材“五个万亩”工程,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手段,加速农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的转变。